新都博物馆:说唱俑镌刻汉代市井生活密码
中学历史课本上,馆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击鼓说唱俑造型生动,给莘莘学子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尊说唱俑是1957年在成都天回镇一处东汉崖墓出土的,不过,它并非汉代说唱陶俑的孤品。1982年7月,新都三河镇马家山崖墓再度出土了一尊击鼓说唱俑,它夸张的造型和传递的丰富历史信息,令其成为新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抓住了几个最传神的地方
新都博物馆展厅内,东汉陶俑种类十分丰富:陶井、陶三轮马车、提鸡捧物陶俑、陶狗、雌雄陶鸡,无不生动形象。不过分量最重的,还是国家一级文物——击鼓说唱俑。
这尊陶俑长32厘米、宽20厘米、高48厘米,质地为红陶。和登上教科书的说唱俑一样,此俑的动作、面部表情刻画极为生动。即使两千多年过去,仍能看出他头扎巾帻,额有花饰,体态矮胖。说唱者踞坐一圆墩上,收颈耸肩,上身赤裸。左臂环抱一扁圆鼓,右手执鼓槌高举。下着长裤,光脚。右腿平抬脚心向外,左腿则曲于圆墩上。造型显示,这正是说唱者表演的姿态。
从表面来看,陶俑的制作手法其实并不细腻,但简单的雕琢却抓住了几个最传神的地方:这尊说唱俑额前有数道皱纹,说明其年龄已然不小;而他眯缝着眼、嘴半张做嬉笑状,又可以看出他的表演动作诙谐奔放、活泼欢快,能够让人联想到似乎正讲到故事的最高潮。这种既夸张又不失真的制作技巧,时至今日依然让人感到震撼。
陶俑解密汉代说唱艺术
新都博物馆副馆长刘雅平介绍,俑是一种有人物形象的古代随葬品,用来替代活人殉葬。陪葬俑中,陶俑数量最多。这是因为木俑埋于地下易腐,石俑难以大量加工批量生产,而金属俑制作费时费工、成本高昂。相比之下,陶俑不仅烧制容易,可以批量生产,还能够长久保存,所以成为中国古代陪葬俑的主流。在汉墓中出土的陶井,鸡、狗俑等,复制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而陪葬说唱俑,同样也是大户人家希望能在另一个世界,仍能欣赏到生前爱看的说唱。
这正是说唱俑的珍贵之处。刘雅平说,秦汉时期,说唱表演在民间极为盛行,表演者称为“俳优”,他们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来博得主人和观众笑颜。俳优往往随侍主人左右,即兴演出,随时供主人取乐。表演时,则总是一边击鼓一边说唱。当时的皇室贵族、富豪大吏蓄养俳优之风极盛。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四川先后在成都、绵阳等地出土了10多尊说唱俑,新都还出土过名为《说唱图》的画像砖,描绘了说唱表演的场景。此外,遂宁也曾出土过一尊陶楼房,里面同样有说唱表演。可见在汉代,四川地区说唱表演十分兴盛。
刘雅平说,这些说唱俑的身材按比例看都不高,《汉书》也曾记载汉武帝时“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说明当时从事俳优说唱的人通常身材矮小。他们还大多赤裸上身,可见在礼法衣饰制度严格的汉代,俳优们的地位相当低贱。正是这些传神的说唱俑,为今人了解汉代风俗、生活方式、说唱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点击说唱俑
1963年郫县出土的说唱俑高66.5厘米。此俑尽力扭曲成弧线的下肢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下身的长裤在腹部与臀部之间,仿佛有随时往下脱落的可能。诙谐的形象很具有感染力。
1982年新都马家山汉墓出土的说唱俑,造型与成都天回山的说唱俑有些相似,但是他的头略扬起,手中也无槌。该俑袒胸露乳,舌头伸出,手舞乐器,动作滑稽,显出一副受人愚弄的神情。
1986年绵阳市河边乡九龙山东汉崖墓出土的一个说唱俑头戴头巾,面带笑容,手拍肚腹作鼓,富于节奏的表演同样给人诙谐幽默之感。
1988年5月,在当时的绵阳市吴家区孔雀村汉代崖墓出土的说唱俑,左手抚肚,胸脯微微凸起,圆滚的腹部之上还精心塑造有凹陷的肚脐眼,两脚叉开着地,神态憨厚滑稽。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