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切勿“想当然”
2016-12-12 08:58:31 作者:孙淮 来源:山东文明网 已浏览次

近一段时间,我国的文物保护再次成为公众焦点,除了哈尔滨刘亚楼将军故居等7处文物被拆除事件,以“保护”之名行“破坏”之实的“壮举”也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杭州西湖岸边秋水山庄的“变色记”,广西南宁宗圣源祠的维修与临近的楼盘建设“互动施工”,辽宁朝阳云接寺清代壁画惨遭“修复”,山东莱芜一段古长城被钢筋水泥打造成了“八达岭”,礼泉古代石佛变成了“水泥佛”……(12月8日《光明日报》)
文物的价值在于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不仅能够代表着过去历史的印记,也能够赋予现代人更多的思考,追忆故人的痕迹。但是,如果对于文物保护的力度或者说手段不得力的话,往往不能够收获其中的价值,现实中的例子就是,很多文物保护的过程显得太过于粗糙和急躁,没有显示出其中的魅力和价值。笔者以为,文物保护不能够操之过急,更不能够“想当然”,按照领导的意志进行所谓的保护。否则,这样的文物保护就会剑走偏锋,成为一个历史的笑话所在。那么,如何才能够让文物保护步入正轨,走上一个新的轨道呢?
文物保护贵在守住文化的魂魄。所谓文物之魂魄,也就是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所在。一般来说,文物只有在保持原状下,才能够呈现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原状一定是健康的、有序的原状,而既非病态的、杂乱无章的原状,也非存在安全隐患的原状,更不是正在遭受各种侵蚀的原状。如果,那些由于长期无人管理而出现的污渍秽迹、荒芜堆积、糟朽残损,也同样不属于文物的原状。有鉴于此,文物保护过程中的“不改变文物原状”必须是剔除了危害文物健康的所有因素后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守住文物的背后的文化魂魄,让我们在保护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洗礼。
减少行政干预,增加专业渗透。保护文物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程,在这个方面,笔者以为,需要做到的就是,极力减少其中的行政干预手段,让专家说话,比如让专业的知识渗透到这样的文物保护机制中来。因为只有文物保护的专家学者,才能够懂得其中的魅力所在,才能够充分认识到文物的价值。对于很多地方的文物保护来说,之所以出现了众多的意想不到,就在于这样的一个行政干预手段的过多使用,让专业技术没有渗透到文物保护的全过程中。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错误所在,减少这样的错误,必须能够减少行政干预,增加专业技术的渗透。
由此可见,走出文物保护的“想当然”,需要的就是广泛收集人们的观点,对于文物的保护进行专家论证,而不是一言堂的模式,大肆使用行政手段。否则,文物保护会闹出很多笑话,也势必会造成很多意想不到的恶果,这样对文化的传承也没有任何价值。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