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国际研讨会在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召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6年12月3-4日,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宁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承办,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华桥基金会、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等支持的“木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国际研讨会”在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召开。来自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知名高校,以及新西兰、瑞士、美国、日本、西班牙多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表示,木构建筑作为东方文明的标志性载体,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历代传承的匠作营造技术和丰富的政治、经济等社会信息。本次研讨会邀请到多种专业学科、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旨在通过不同地区、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成果的碰撞,进一步深化世界各地木构建筑遗产遗迹文化内涵的研究,推广先进保护理念和利用经验,促进社会各界的关注重视,共同参与到木构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中来。

  在随后的主题演讲中,与会专家围绕“木构建筑遗产的保护技术”“木构建筑遗产的活态利用”“江南古代建筑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等主题进行了全方位、广维度、多层次的阐述和探讨。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保护与项目部主管噶米涅·维杰苏里亚2013年曾到访宁波保国寺,他当时已经提出保国寺的科技保护措施值得在全世界木构遗产中推广。此次再访保国寺,他作了题为《超越技术和科学范畴之上的木构遗产保护》演讲,提出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又是为了谁来保护?他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向大家传达出需要把“人”的元素融入到遗产保护,特别是木构遗产保护。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刘托,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那仲良,日本京都大学荣誉教授小松幸平等17位国内外嘉宾先后介绍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既有对已经完成的木构遗产保护工程的反思,和对正在编制的保国寺大殿等木构遗产保护设计方案的探索,也有中外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的比较研究,和大木作等营造技艺非遗的传承。在交流分享环节,嘉宾们从不同领域的研究角度出发针对主题各抒己见,发言活跃,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本次国际研讨会对木构遗产保护利用的基本理念达成统一的认识,交流了不同地域木构遗产的实践经验,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该领域的初步构想,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接下去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将继续与相关单位机构就遗产监测、加固修缮、材料更替、技艺研究、人才培训等项目开展深入合作。(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