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着地方志 玉米地下盗遗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人团伙借金属探测定位 金元遗址被盗前无人知晓

 

  刚长出幼苗的农田中突然出现20多处坑洞,地表还遗留有铁器残片、瓷片和瓦片,文物、公安等部门接举报后调查发现,被盗掘的位置竟然是金元时期聚落遗址。记者获悉,盗掘之前没有人知道这片农田下埋藏着文化遗址,盗贼靠着地方志和金属探测网定位。此案也是近年来北京破获的第一起也是最大一起盗掘古文化遗址案件。

 

  米地里突现坑洞

 

  “5·18”金元时期文化遗址盗掘案发生在延庆区千家店镇大石窑村的村民庄稼地,距延庆城区约70公里,距河北省赤城县仅几公里。5月18日上午7时,千家店镇政府接到群众报案称,该镇大石窑村耕地内夜间有人挖土,疑似盗墓。区文委接到报案后立即派工作人员赶往大石窑村。案发现场为该村玉米地,刚长出幼苗的农田中已经被挖了20多处坑洞,地表还遗留有铁器残片、瓷片和瓦片等。

 

  据大石窑村村民讲,5月17日上午在自家地里发现了这些坑洞,庄稼苗也被踩倒,当时以为是架电线的工人所为,还让村干部向镇里反映。让村民没想到的是,5月18日早晨发现又多了9处盗挖的痕迹,当时这些盗坑还被进行过简单回填。

 

  抓捕


  再次作案被现场抓获

 

  延庆区文委工作人员赶到后,根据现场勘察情况和文物残片,初步认定该处耕地疑似古文化遗址。5月19日凌晨,因为没有找到“宝贝”,心有不甘的盗窃分子再次来到现场,埋伏在附近的民警和群众当场将涉案人员赵某瑞抓获,查控涉案车辆1辆,在现场起获铁锹1把,在车内起获地方志部分复印件和手机、对讲机等物品。

 

  5月19日上午,市文物局文物监察执法队队长赵建明亲自带领古文化遗址研究专家、区文委有关人员到盗掘现场勘察,初步确认为金元时期文化遗址盗掘。

 

  案发后,延庆区公安分局兵分多路,辗转河北张家口、廊坊、北京多地,仅历时17天,破获了以张某成为首的盗掘文化遗址犯罪团伙,4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昨天,延庆召开表彰会,对查办“5·18”金元时期文化遗址盗掘案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作案


  地方志加金属探测盗掘

 

  延庆区文委文物科科长范学新介绍,此次盗掘现场为近年北京被盗的最大遗址。虽然研究人员没有在遗址内发现完整器物,但发现可复原器物十余件,陶片、瓷片、红烧土等若干。此外,还发现了建筑基址,有历史文物价值器物六鋬锅、高足铁盘、铁刀等。

 

  范学新介绍,窃贼盗掘前曾用金属探测网探测,同时还研究了地方志,可以说准备非常充分。

 

  赵建明表示,这次盗掘案件让文物执法人员也很吃惊,这些人为了实施盗掘花了很多心思,表现得很“专业”,现场还用石块围出很多圆圈,标示出哪里要挖掘,以致当地村民还以为是某些单位要进行施工作业。

 

  保护


  将申报地下文物埋藏区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在案件发生后,延庆区文委积极配合市文物局对被盗掘遗址进行试掘,开展文献研究,到赤城等地走访,组织专家论证等,最终确定大石窑被盗掘遗址为金元时期聚落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范学新透露,目前该遗址已试掘完毕,并回填保护,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一步保护方案。同时,准备近期将此遗址申报为北京市地下文物埋藏区,地方政府将加大巡视、看护力度,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处理。千家店镇政府也将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并派联防队员对被盗掘遗址进行24小时看守,防止犯罪分子继续盗掘。

 

  解读


  遗址无人知盗掘亦有罪

 

  赵建明表示,延庆“5·.18”金元时期文化遗址盗掘案,是近年来北京市破获的第一起也是最大一起盗掘古文化遗址案件,是文物、公安和地方政府协同打击文物违法犯罪的成功案例。

 

  赵建明说,这次被盗掘的遗址既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也不是地下文物埋藏区,甚至在盗掘之前没有人知道这片农田下埋藏着金元时期文化遗址,但盗窃分子在这里挖掘同样构成犯罪。因为《文物保护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地下、水下的文物均归国家所有。“5·18”金元时期文化遗址盗掘案的迅速破获,将对打击盗掘古遗址、古墓葬犯罪分子起到极大震慑作用。

 

  田野文物保护困难多

 

  赵建明表示,目前很多田野文物还不能实现24小时盯守,也不能都搬进博物馆,因为一些文物必须保留在原地才具有更大的历史意义,这就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此案件表明,少数不法分子漠视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利欲熏心,疯狂盗掘、盗窃文物,破坏传统文化的传承,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不过可喜的是,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正在不断提高。赵建明说,随着媒体的不断宣传,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都有了文保思想。“这次延庆村民就是在自家田地里发现了异样,怀疑是盗掘文物,才立即向上级报告的。”

 

  赵建明表示,今后除了文物部门要继续加强工作外,社会各界人士也要进一步发挥监督作用,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遗存。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