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处明城墙发生局部坍塌 常年受雨水侵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1月6日夜间,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市城墙——具有650年历史的南京明城墙发生一处约12米长的局部坍塌。正在申遗的明城墙为何会发生局部坍塌病害?塌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管理方有什么应对方案?

  这段发生坍塌的城墙位于南京小桃园公园内,是一段包山墙,坍塌后形成的缺口长约12米,高度有6、7米,掉落的砖块散落在周围,将附近的一些健身器材掩埋起来。幸运的是,坍塌发生在夜间,没有人员在这里活动,所以没有人员伤亡。

  有附近群众表示,这段城墙发生局部塌方,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每天到这里来散步、锻炼的市民不计其数,如果再次出现塌方,很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查找出城墙塌方的原因,并且对这一带的城墙进行整修。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初步评估,坍塌的原因主要是该段城墙常年受到雨水侵袭,墙体膨胀后内外墙之间失去黏合力,最终导致外墙坍塌。

  据了解,包括南京明城墙在内的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文本已于今年3月提交国家文物局,力争2019年“申遗”成功。在今年9月5日,南京明城墙650周年生日会在中华门瓮城举办,城墙管理方当时表示,南京将建设城墙预警平台,按世界文化遗产要求对城墙进行检测。为何已经纳入监测的城墙却发生了坍塌的病害呢?

  据介绍,南京城墙监测系统已布设400多个监测点,主要监控城墙沿线的易发险情地段,但对于全长25公里的明城墙而言,要实现城墙全线内外两侧的无死角、全覆盖还远远不够。目前,城墙管理部门只能靠加强人工巡查,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这一带的城墙进行全面的整修,彻底根除隐患。从目前来看,南京各段明城墙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此外,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南京市明年将继续建设城墙监测预警平台,监测城墙沿线的大气、水文、地质变化,以及城墙本体的位移、膨胀、开裂等情况,构建起一套全天候、无死角的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