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最新考古成果发布 建设与文保协同发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眼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如火如荼,让不少北京通州市民充满期待。除了地上建设,通州地下考古工作同样引发关注:一块块待开发的空地被发掘出或长或方的墓坑,还有工作人员手持铁锨、竹竿作业。11月24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举办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公布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今年以来,文物部门在通州区发掘了一座汉代古城、千余座古墓,纵贯战国至清代。

  今年2月26日至9月28日,为配合副中心建设,北京市文物局、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责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通州潞城镇胡各庄村、后北营村、古城村等地展开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为确保考古工作顺利进行,全国9家考古单位2000余名各类技术人员支援北京,共同完成了总面积达101.3万平方米的勘探任务,面积相当于142个足球场大。为保证不漏探,所有人员间隔1.2米,并排推进。潞城镇上,作为考古工具的竹竿一度被买空。此次考古发掘面积4万平方米,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092座、古代窑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条等其他各类遗迹数十处,出土陶器、瓷器、铁器、料器、皮革器、玉器等万余件(套)。

  “新时期以来,北京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给文保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仅2014年一年,北京市考古数量和面积就远超2012年和2013年总和。目前,北京考古常备力量大约800人,一个地方文物部门调集全国力量开展考古工作很罕见。”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王有泉介绍,“由于工作量和人数剧增,一些考古制度已不适应此种情况。为此,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制定了《考古发掘单位管理办法》《考古单位资料管理制度》《考古工地安全制度》等大大小小30多条新制度,保障考古工作有序进行。”

  在发现的千余座古墓中,79%属战国至汉代。以往人们认为通州是自隋唐大运河开通才繁盛起来,考古发现将这个时间点追溯到了战国,向前推进了近千年。“通州自2000年前的战国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别是东汉时期社会繁荣、人口众多,是宜居之地。”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郭京宁说。

  考古资料还表明,副中心的考古发现与天津、河北等地的同类遗存极为相似,证明了京东、津西、冀中地区自古以来在文化面貌上的一体性。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说,通州是中原农耕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间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区域,考古发现丰富了副中心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文化底蕴。

  更令人惊喜的是,考古人员在对副中心办公区西北约2公里处进行勘探时,发现了汉代城址——路县故城。“路县故城是目前所知通州区唯一的秦汉城址,在北京作为早期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和交通中心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说。今年7月至9月,考古人员对路县故城进行了总范围约50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查,共试掘探沟11条,发现城墙基址、城内遗存、护城河和城外遗存四部分。在古城内,考古人员发现了汉代的钱币、陶片、铁锛等。

  据统计,通州目前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登记项目236处,具有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为代表的大量古建筑。从2000年至2015年,北京市、区文物部门投入经费1.4亿元,完成50余项各级文保单位的修缮,三教庙、燃灯塔等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得到保护,并对社会开放。

  通州区文化委副主任杨根萌介绍:“副中心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将与工程建设相互支持、协调配合,将历史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发展中,使历史文化传承与副中心建设交相辉映,实现了历史与现实、考古与工程的和谐与共赢。”于平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推进京东大运河、北京市文物收藏修复展示中心文化项目,打造以“三庙一塔”为中心的“通州味”传统文化圈,打造通州、张家湾、漷县古城及汉城遗址公园等历史文化景观,建设展示运河历史文化和举办高端文物展览、重大文化活动的副中心现代化博物馆和一批历史文化展览参观场所。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