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古墓现身通州 数座博物馆将亮相副中心

  11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举办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平,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郭京宁,通州区文化委副主任杨根萌等相关单位代表,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以来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的情况进行介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布会现场

 

  考古与文物保护情况

 

  2016年2月26日至9月28日,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责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通州区潞城镇部分地区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2016年7月至9月,又进一步对发掘的汉代城址——路县故城进行了总范围约50多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查。目前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现场

 

  2016年除夕,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召开紧急会议,召集组织全国具有考古团体领队资质的单位,参与副中心考古工作。11天后,9家考古团队,共2000余技术人员赶赴通州现场,展开地下文物保护工作。

 

  7个月的时间中,考古团队共同完成了101.3万平方米的勘探任务和4万平方米的发掘任务。

 

  共发掘:

 

  1092座战国至清代的墓葬

 

  (其中战国至西汉时期共163座,东汉时期696座,占据总发掘古墓数量的79%)

 

  1座汉代城址

 

  69座汉唐窑址

 

  8座灰坑

 

  10眼水井

 

  3条道路

 

  数十处其他各类遗迹

 

  出土各类陶器、瓷器、釉陶器、铜器、铁器、铅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万余件(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副中心考古发掘区域位置示意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胡各庄村发掘了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的瓮棺葬,以儿童葬为主,也有成人葬,排列有序,组合多样。如此集中的发现在北京考古史上尚属首次,为研究瓮棺葬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路线提供了资料。

 

M75战国成人瓮棺墓-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M75战国成人瓮棺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M266战国儿童瓮棺墓

 

  此外,考古工作人员还发现大量燕文化核心器物之一的夹砂红陶釜(学术界通常称为燕式釜),丰富了燕文化的研究资料。出土陶器样式也较多,尤其陶俑种类多样,包括狗、鸡、猪、鸭、鹅等,为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直观材料。

 

  出土文物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考古工作结束后,7月初,考古工作人员根据前期的调查,在千余座古墓的西北方向2公里处,又初步发现了西汉路城遗址。经过2个月的考古工作,初步确定了东、南、西、北四面城墙的位置以及长度。并在城中发现了明清、辽金、汉代道路遗存,在南墙、东墙、西墙外发现护城河道遗迹,宽度约30——50米。

 

  路县故城是目前所知通州区唯一的秦汉城址。它在北京成为早期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和交通中心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交通、经济、军事意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路县故城遗址平面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路城东城墙基址的局部试掘

 

  路城城墙基址整体保存较好。其中北墙基址长约606米,东墙基址长约589米,南墙基址长约575米,西墙基址长约555米,四面城墙基址基本可以闭合,城址平面近似方形,城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城内道路遗迹

 

  此次考古发现的地层为了解通州地区2000年来自然环境的变迁、人地关系提供了证据。大量战国至汉代墓葬,为研究北京战国晚期到汉代以来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大量文物为探索北京东部地区汉代以来的社会文化面貌、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和分布、丧葬习俗等提供了证据。考古资料表明,副中心所在区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别是东汉时期社会繁荣、人口众多,是宜人宜居之地。

 

  考古工作期间,文物保护工作及考古挖掘同期进行。工作人员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葬、窑址、地层剖面共计60处遗迹进行了整体迁移保护。据悉,今后市文物局还将根据规划和施工建设的要求继续开展地下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整理-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整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迁移保护

 

  博物馆建设

 

  除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外,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平还特别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博物馆建设也将提上日程。

 

  目前北京市的重要博物馆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包括通州区在内的郊区,博物馆数量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在副中心的建设规划中,特别提出了建设北京市文物收藏修复展示中心、通州博物馆、通州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等的规划。这些博物馆无论在规模、设施设备的配备、人才引进等方面,都将充分考虑承接高端文物展览等的需求,以服务副中心文化发展的需要,提升京东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接下来,北京市将依据北京“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北京“三个文化带”发展规划,推进京东大运河、北京市文物收藏修复展示中心文化项目,建设以“三庙一塔”为中心的“通州味”传统文化圈,打造通州、张家湾、漷县古城及汉城遗址公园等历史文化景观,建设以展示运河历史文化和举办高端文物展览、重大文化活动的副中心现代化博物馆和一批历史文化展览参观场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路城遗址保护效果示意图

 

  背景资料:通州区目前文物保护情况

 

  通州区面积约906平方公里,具有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为代表的大量古建筑、古遗址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

 

  目前,通州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登记项目236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46处。其中包括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为大运河与通州近代教育建筑群),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以及其它市级地下文物埋藏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同时期的古建筑类遗存等。

 

  2000年到2015年期间,市区文物部门共完成50余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工程,共投入经费总计约1.4亿元,使三教庙、燃灯塔等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得到全面保护,一批文物建筑修复后对社会开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通州区修缮的部分文物建筑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