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有座名人手迹博物馆:珍藏2000多张明信片

南京浦口有座名人手迹博物馆:珍藏2000多张明信片-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珍藏2000多张名人手迹明信片

 

        浦口有座名人手迹博物馆

 

        创作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曹火星、文坛巨匠巴金、清代末科秀才苏局仙、我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琇瑛、中国女排的著名教练袁伟民……在浦口区江浦街道一条名叫建工巷的小巷深处,一个不到100平方米的小院里藏着一座名人手迹博物馆。近日,记者走进博物馆,听收藏者朱永生讲述了他20多年来孜孜“追求”名人手迹的故事。

 

        走进朱永生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头上的红色大字“中国当代名人手迹博物馆”。进入大门,几间房的墙壁上整整齐齐挂满展览框,里面贴的都是存有名人手迹的明信片。20多年来,朱永生已经陆续收集了2000多位名人的手写明信片,其中不少都是中国的“第一”、“唯一”、“最早”。

 

        “我从1988年开始搜集这些明信片,但过程并不容易。”比如巴金,朱永生2003年开始写信给他,但当时他已重病住院。后来,朱永生通过他的女儿李小林,最终拿到了巴金的手迹。有一张明信片上写满了名字,像个“大花脸”,邮递员送到他手上时还委屈地说:“真的不是我画的。”朱永生一看却乐开了花。原来,这张明信片是寄给前中国女排主教练、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的。出于对朱永生志向的欣赏,袁伟民特意让总局15位著名教练、运动员都在上面签了名。 

 

        朱永生将自己的家改造成了一座袖珍博物馆,为每张明信片配上人物介绍、相关图片,精心贴好、裱糊起来,制作成一幅幅精致的展览框,供公众免费参观。记者注意到,其中不少名人的配图都与其事迹十分贴切。如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导演桑弧的配图,有一幅电影海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孙敬良的配图,有一张火箭升空照片…… 

 

        朱永生心中有个想法:要通过梳理名人的生平、事迹串起新中国的历史,让参观者通过名人明信片深化对历史的了解。“庄则栋,男乒运动员,他和尼克松在白宫的一次握手打开了中美两国的友好大门;孙敬良,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杨利伟等航天英雄背后的功臣……”他一一细数着这些明信片,对记者说:“他们都是历史,都不应该被忘记。”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