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遗产应重视民间力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利用民间力量保护、挖掘、传承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发挥民间的热情和智慧,并融入到传统工作之中。这样,才能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让历史文化遗产闪耀独特的光彩。

  堪比孝女曹娥的东汉孝女包娥墓和碑近日在梁湖镇潘窑村与驿亭镇孝丰村被发现,这为“中华孝德文化之乡”的上虞再添浓墨重彩一笔。同时,也破解了2010年上虞申报中华孝德文化之乡时只能从史料中找寻包娥的文化元素,没能找到更多的历史文化遗物证据而成为的遗憾。如今,随着这座古墓被文史专家初断为清代重修的东汉孝女包娥墓后,终于解开了上虞人的这一心结。

  东汉孝女包娥墓和碑的发现,颇有一段曲折的经历。有关包娥的史实,最早记载于《后汉书·孟尝传》中,从包娥被蒙冤处死,到包娥冤案平反昭雪就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后地方官员为永垂包娥孝德,则为包娥造庙、筑墓、立碑。最后由于历史原因,包娥墓、包娥祠屡修屡废。

  时至近日,89岁高龄的退休教师李鹤盛闻讯位于我区驿亭镇横塘孝丰村的杜家坟新修水库时,发现水坝内侧护堤有两截包娥墓碑散落在底层的堤坝上,凭着李老师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立马赶到现场仔细读阅碑文,其上有“汉褒旌贞孝包娥墓”字样尚存,他确定为包娥墓墓碑,而如获至宝,并立即告知驿亭镇乡贤分会。分会会长经遵义老师马上意识到此事意义非凡,冒雨与分会成员李德来、经富灿等人士前去现场,拍下残碑照。由此,引起我区文化部门及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并在第一时间专门举行了一场考察论证会,终于使包娥墓碑“重见天日”。

  我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祖先生息繁衍,与余姚河姆渡文化共辉。历经长达4000多年历史长河的淘洗和沉淀,形成了孝德文化、青瓷文化、梁祝文化、东山文化、春晖文化、围涂文化、信义文化、乡贤文化等一系列彰显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而在历史长河中涌现的一代又一代的乡贤名人所形成的乡贤文化,已在这块土壤中开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挖掘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民间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每个人密切相关。因此,我区在民间成立了上虞区乡贤研究会、上虞区孝文化研究会、上虞区虞舜文化研究会等组织团体。与此同时,这些民间团体组织还把触角不断向乡镇(街道)、社区、学校进行延伸,构建起一道分享、保护、挖掘身边文化遗产和传承、发扬、保护体系平台。这种热情既让人感动,又显得尤为必要。

  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笔者认为,利用民间力量保护、挖掘、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既要结合我区文化遗产特点和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制度,把民间的热情和智慧融入到传统工作之中。这样,才能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让历史文化遗产闪耀独特的光彩,体现其更宝贵价值。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