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林尤明:109件文物岁月留痕
2016-11-21 13:18:45 作者:赵优 许春媚 杜颖 来源:海南日报 已浏览次

残破了一角的瓷碗,碗底的花纹依旧清晰、精美,在灯光下闪着动人的光华;完整无缺的小瓷碗,浅绿色的碗底,盛开的花朵纹路柔美如故;而那褐色陶罐,原本光滑的罐口长了一株白色的珊瑚,为其增添了一丝自然之美……
潭门镇昌文村、灶坡村、草塘村、富港街的10余户渔民无偿捐赠了825件珍贵文物,文物类型涵盖陶器、瓷器、琉璃、金属、杂项、石器等。灯光下的每一件文物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折射着岁月的沧桑。
这批文物中,最大的一件是潭门渔民林尤明捐赠的青黄釉大缸,专家鉴定为“明代青黄釉划龙纹五辅首缸”,大缸口径26厘米,被圈裹着一块一块的珊瑚结晶体,底径23厘米,通高50厘米。
这是林尤明1978年前收回的一口大缸。据发现这口大缸的渔民说,从华光礁捞上来时,这口缸里还装着各式瓷器胭脂盒。“应该是做外贸交易的商船触礁沉没了。”林尤明推断。这背后,也深藏着商人和渔民的生活故事:船上装着各式各样等待去南洋交易的瓷器,人们干脆将粉盒、香盒等精美易碎的物件仔细堆放在这口大缸里,即节省了空间,又保证了瓷器的安全。
从一件文物,就可窥见当年的生活和文化。林尤明爱上收藏,大抵也是如此原因。
像众多潭门人一样,林尤明的祖祖辈辈靠耕海为生。他们乘风破浪,以拓荒者的气概,绕过暗礁,战胜急流,行船千里石塘,扬帆万里长堤。
17岁时,林尤明就跟随镇上的老渔民出海,慢慢从船工做起。“出过海,才知道潭门人的辛苦。”林尤明说,13年的“做海”生涯中,他也曾经历九死一生。在东沙海域附近,渔船遭遇台风,所幸在岛礁避风才得以幸存。“被困船上已经算幸运,毕竟活着回来了。”林尤明说。
从小就爱艺术的林尤明尤其喜爱镇上渔民出海时带回来的各式物件。渔民在岛礁作业时,常常会意外捞到水下的海捞瓷残片以及各类文物。林尤明常常仔细把玩研究,慢慢地爱上了收藏,哪怕再小的残片都用心留着。
此次国家南海博物馆征集文物,林尤明毫不犹豫地捐赠109件文物,其中元代瓷片标本33件。“南海博物馆能落在潭门,我们非常高兴、荣幸。”虽然已经不出海,但林尤明的骨子里依然流淌着渔民的血脉。把这么多年收藏积攒下的物件捐赠出来,林尤明并没有不舍。“希望子孙后代看到这些物件,能够感受到潭门和南海的历史。”他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