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林尤明:109件文物岁月留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残破了一角的瓷碗,碗底的花纹依旧清晰、精美,在灯光下闪着动人的光华;完整无缺的小瓷碗,浅绿色的碗底,盛开的花朵纹路柔美如故;而那褐色陶罐,原本光滑的罐口长了一株白色的珊瑚,为其增添了一丝自然之美……

  潭门镇昌文村、灶坡村、草塘村、富港街的10余户渔民无偿捐赠了825件珍贵文物,文物类型涵盖陶器、瓷器、琉璃、金属、杂项、石器等。灯光下的每一件文物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折射着岁月的沧桑。

  这批文物中,最大的一件是潭门渔民林尤明捐赠的青黄釉大缸,专家鉴定为“明代青黄釉划龙纹五辅首缸”,大缸口径26厘米,被圈裹着一块一块的珊瑚结晶体,底径23厘米,通高50厘米。

  这是林尤明1978年前收回的一口大缸。据发现这口大缸的渔民说,从华光礁捞上来时,这口缸里还装着各式瓷器胭脂盒。“应该是做外贸交易的商船触礁沉没了。”林尤明推断。这背后,也深藏着商人和渔民的生活故事:船上装着各式各样等待去南洋交易的瓷器,人们干脆将粉盒、香盒等精美易碎的物件仔细堆放在这口大缸里,即节省了空间,又保证了瓷器的安全。

  从一件文物,就可窥见当年的生活和文化。林尤明爱上收藏,大抵也是如此原因。

  像众多潭门人一样,林尤明的祖祖辈辈靠耕海为生。他们乘风破浪,以拓荒者的气概,绕过暗礁,战胜急流,行船千里石塘,扬帆万里长堤。

  17岁时,林尤明就跟随镇上的老渔民出海,慢慢从船工做起。“出过海,才知道潭门人的辛苦。”林尤明说,13年的“做海”生涯中,他也曾经历九死一生。在东沙海域附近,渔船遭遇台风,所幸在岛礁避风才得以幸存。“被困船上已经算幸运,毕竟活着回来了。”林尤明说。

  从小就爱艺术的林尤明尤其喜爱镇上渔民出海时带回来的各式物件。渔民在岛礁作业时,常常会意外捞到水下的海捞瓷残片以及各类文物。林尤明常常仔细把玩研究,慢慢地爱上了收藏,哪怕再小的残片都用心留着。

  此次国家南海博物馆征集文物,林尤明毫不犹豫地捐赠109件文物,其中元代瓷片标本33件。“南海博物馆能落在潭门,我们非常高兴、荣幸。”虽然已经不出海,但林尤明的骨子里依然流淌着渔民的血脉。把这么多年收藏积攒下的物件捐赠出来,林尤明并没有不舍。“希望子孙后代看到这些物件,能够感受到潭门和南海的历史。”他说。

  在林尤明看来,每一件文物都有它背后的故事。他捐赠的文物多数出自宋、元、明时期,大都为青花瓷。他能从一个个物件中,感知着潭门人在祖宗海上的故事与传奇。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