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加大力度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索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记者日前从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获悉,该区正加大力度抢救和保护素有戏剧界活化石之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索戏” 。

 

  阳宗小屯村的关索戏,是以三国英雄五虎上将关羽的三儿子,关索为主角而展开,正面歌颂三国时期蜀国英雄人物的“傩面戏”。是中国一个古老而独立的戏种,被戏剧界、史学界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戏剧界的权威和专家公认为,用“傩”的形式来表演戏,全国只有云南昆明小屯村一个村。关索戏不像其他地方的傩戏那样,演出内容由长老口授。关索戏是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冲突等。而且在演出剧目中有大、中、小等节目,关索戏的剧目中共有120多个剧本。可惜这些剧本在扫“四旧”中全毁。上世纪70年代末,由该戏的老导演龚向庚默录出45个剧本,现在演出的剧目基本都是根据这45个剧本而成。

 

  小屯村原名叫“先锋营”,是阳宗的五营之一。据《澂江府志》记载:“建兴三年春三月,承相诸葛亮南征,遗李恢、关索分道出重庆、播州(今遵义)黔中、会师入滇。”澂江城东北三里,有村名“三汇湾”即李恢、关索、马忠三将相汇之地。当时孟获部下一员反将柴龙至阳宗,诸葛亮派关索带领部份人马到阳宗,关索到阳宗平息了柴龙,关索住在现在的小屯,因关索征南时是先锋,所以人们就把他的住地取名“先锋营”。到元朝时,梁王把收取阳宗的粮米屯在先锋营,后来又改名为小屯。

 

  关索戏人物,以三国时期蜀国人物为主,把蜀国人物当作英雄来歌颂。其原因是关索的父亲关羽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是忠肝义胆的大英雄,一身正大光明的气概,是受历代人民所尊崇和敬仰的大神。关羽的第三个儿子关索在云南很有影响。演关索戏既是对英雄的颂扬,又是祈求他的保佑,同时又起到娱乐作用。用“傩”的形式来表演关索戏,全国只有小屯这个村。

 

  相关背景:关索戏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属于古老的傩戏,目前仅仅传承在云南省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它在演出形式上,仍保留着较原始的面貌,演员演出时一般头戴面具,边唱边舞,有娱神歌舞的遗风。开演时要举行祭祀,朝拜乐王庙。专演三国故事,流传至今。流传在澄江县阳宗小屯村的关索剧,为玉溪地区一个属古老傩戏范畴的剧种。初为古代用以驱邪逐疫的傩祭舞蹈,仪式,北宋时传入宫廷后,才逐渐从傩舞向着表达故事情节的小戏形式发展。逐渐发展成娱神娱人兼有的古老而独特的戏剧。澄江的傩戏为何以相传为蜀汉大将的关索命名,无文献可考证。

 

  关索戏的表演特点是不设舞台,不化妆,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演员戴上面具(脸壳),穿上服装,带上兵器即可出场表演。行当有生、旦、净三行,而且多以净行为主,角色以面具和服饰区别。演出时无弦索伴奏,在表演中说说唱唱,唱唱打打,没有固定程式,演员可以自由发挥。

 

  关索戏的声腔比较复杂,为无弦伴奏,伴唱参杂其间。有说源于高腔,但从某些曲调分析,又杂合当地民歌小调,颂佛唱经的旋律,更为明显的是吸收滇剧腔调。无固定板式,演唱者不受音域节奏的限制,即便同一曲调,各人所唱均有出入。

 

  关索戏于年节演出。演出期间,有一套成规仪式贯串始终。如每年演出前的祭药王、练武。正月初一起开始演出时的按日出巡、踩村、踩街和踩家,每次演出时开头第一个节目必演《点将》,当日演出结束后辞神,正月十六日全部演出结束后装戏箱、送药王,均有其固定的程序和要求。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