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博物馆未来充满可能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直以来,博物馆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过去式”;但在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许多专家学者都聚焦博物馆的未来。“尝试了解过去,是为了理解现在,从而指导未来。”德国柏林佩加蒙博物馆古西亚地区分馆馆长马库斯·希尔格特如是说。

  “博物馆首先是为了记录历史而存在,但仅凭一家之言并不足以客观反映历史,所以在全球化时代,世界上所有博物馆都通过各自对于历史的发声,才构成了历史的客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希尔格特说,“而只有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与包容,才能正确地看待历史的流变,反思当下,构想未来。”

  希尔格特认为,向更多的人传递文化的多样性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使命,而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则是当今博物馆最大的课题。“博物馆目前最大的挑战是数字化转型,一方面要利用科技对藏品进行智能归档和监控保护,一方面要发挥创造力去通过文字、图片、3D动画等方式对藏品进行诠释,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喜爱甚至投入这项事业。”

  英国大英博物馆古埃及和苏丹部主任尼尔·斯宾塞补充道,现在一些博物馆还会利用3D打印技术去仿制藏品,既可以让观众更加贴近历史,同时还能保护藏品。“手机、3D、虚拟现实等时下最流行的词语将让博物馆变得更加包罗万象。”

  在文明古国埃及,两个国家级博物馆——埃及文明博物馆和大埃及博物馆即将开馆,科技的身影在馆内随处可见。“两个博物馆都拥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多媒体观展体验,包括夜间灯光秀、3D影院、包含同声翻译室的剧场等,埃及文明博物馆还拥有规模超大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它们将和历史悠久的埃及博物馆形成定位互补。”埃及遗产部部长哈立德·阿纳尼说。

  巴西明日博物馆则是一座全新的应用科学博物馆。据其馆长里卡多·皮奎特介绍,这座狭长形的博物馆包括宇宙、地球、我们、明日等部分,以多媒体手段探讨“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何处去”等主题,吸引访客无数。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也在逐步从传统文化拓展至流行文化领域,动漫、当代艺术等藏品陆续出现在博物馆里。其馆长钱谷真美表示,要想为后代留下更好的遗产,我们从现在就要开始更新理念,有所改变。

  在所有莅会嘉宾眼中,深圳的科技都在世界领先。希尔格特表示,这座35岁的年轻科技型城市对于发展博物馆有先决有利条件,让人羡慕嫉妒,他相信深圳将能够将科技很好地运用于博物馆建设中。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