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过去20年,是中国历史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中国也是同时期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博物馆正经历着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发言表示,下阶段将支持鼓励建设更多有特色的基层专题类博物馆,完善博物馆体系,提升博物馆的质量,让更多民众,在博物馆中体验社会发展进步的方方面面,并推动中国从博物馆大国向博物馆强国转变,更好履行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

  关强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和加强博物馆与收藏及其多样性和社会作用的建议书》对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首先,要突出和保护博物馆的“多样性”。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制度保障。中国颁布了十余项与博物馆及其收藏有关的全国性的法律规章制度,支持不同行业兴办多样化门类的博物馆,保障博物馆及藏品的“多样性”。

  目前,中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从类型上看,既有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遗址类、纪念类等传统类型博物馆;也有工业遗产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新型态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藏品丰富多样,全国博物馆馆藏文物总数近4000万件套,珍贵文物达400万件套以上,一批世界级艺术瑰宝得到妥善保护和利用。针对占全国博物馆总数24%的非国有博物馆,《博物馆条例》明确提出国家在博物馆的设立条件、提供社会服务、规范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

  “我们鼓励博物馆坚守博物馆公益性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藏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以满足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关强指出,国家今年出台了密集的支持政策。如何更好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让“馆藏文物活起来”,是当前文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目前,各地博物馆纷纷加大了文化产品开发力度,通过研发文化产品、提供差异化优质有偿服务等途径,既为公众提供了相应服务,延伸和拓展了陈列展览的展示服务空间,涌现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恭王府管理中心、苏州博物馆等一批著名博物馆和朝珠耳机、文山先生手植种子等一批明星产品,顺利地实现了对博物馆文化的更深入、更广泛、更持久地传播,同时又增强了博物馆自我造血功能,减少了对财政单一补贴机制的依赖。关强强调:“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强调避免受利益驱使,伤害自身的公益属性,冲击自身的藏品研究和保护工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