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邵武很拉风

宋人《斗茶图》(局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宋人《斗茶图》(局部)

 

  邵武是闽北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尤其是宋代,邵武非常拉风,非常吸引人的眼球。

 

  宋代邵武战略要塞的位置受到朝廷的重视,把邵武的建制由县升格为军。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邵武城从故县的乌坂城迁移至现在所处的位置,建置为军。宋代军与府、州、监同级,与现在的南平大市的级别相当,辖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四县。宋代往往在战略要地设置军,提高朝廷抵御侵扰的能力。

 

  宋代邵武军、邵武县的衙门都设在邵武城内,人口众多。特别是宋朝廷南渡,大批从北方跟随朝廷南渡而至的军士、士大夫及普通百姓,大量拥入当时社会相对安定的福建。他们从江西过杉关,进入福建,邵武成了他们既可定居又可再向其他地方发展的辐射点,成了中原文化的过化地,因此造就了邵武军人口众多,仅生活在邵武县的人口就达20多万,以当时的生产力衡量,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邵武能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令人惊叹。

 

  人口众多的宋代邵武,百姓生活并不困窘,享受着朝廷提供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

 

  宋代邵武军和邵武县施行“摇篮”福利。为了预防穷困人家因养不起孩子而溺婴、弃婴,军、县对怀孕的贫家妇女,提供生活补贴,每一家贫困户发钱4000文(相当于人民币1800元),这笔经费来自国家征收的“免役宽剩钱”。还设有“举子仓”,即由地方政府向贫家产妇发放救济粮,一般标准是“遇民妇生产,人给米一石”。“举子仓”(相当于现在的爱心基金会)的仓本来自国家常平仓、官田收入及富人的捐赠。等到十月怀胎满,孕妇没钱生孩子怎么办?没关系,县里会找接生婆为产妇接生,生下来之后,政府还会每年资助贫困家庭的父母。

 

  绍兴十一年(1141年)三月,邵武军知军王洋奏请:“乞乡村之人,无问贫富,凡孕妇五月,即经报申县,专委县丞注籍,其夫免杂役一年……”皇帝同意了,在全国实行。那些有孕妇的家庭,眉开眼笑,对以人为本的皇帝感恩戴德。

 

  邵武军、县还施行了“居养法”,设立“居养院”,收养无法生存的百姓,遇有被遗弃的婴儿、孤儿,也送入附近“居养院”养育,对婴幼儿“雇人乳养”。稍大一点的儿童,则“令入小学听读”。

 

  再来说“老”的福利。宋代邵武收养贫困老人的福利机构,包括综合性机构与专门的养老福利机构,“安老坊”是收养“老而无归”的养老院,“养济院”是综合性福利机构,收养孤寡老人、流浪乞丐、残疾人士、贫困人口等。

 

  宋代,邵武上了60岁的人,无论男女都享有进入福利机构养老的权利。国家给他们的养济标准一般为每人每日一升米,10文钱。对80岁以上的居养老人,政府还有额外补助,另给大米及柴钱,90岁以上老人每日有酱菜钱20文,夏天给布衣,冬季给棉衣。

 

  此外,邵武军、县还专门设立了收治患病旅客的机构“安乐庐”,因旅人“有病于道途,既无家可归,客店又不停者,无医无药,倾于非命,极为可念”。政府还要求旅店如发现病人,不得将其赶走,而应就近请大夫治疗,然后报告官府,报销医药费。

 

  宋代邵武读书氛围浓郁。出现了樵溪、蒙谷、台溪、和平、北胜等书院、精舍,其中樵溪书院最为出名。邵武当时读书人很多,平均每三户人家就有一人参加科举,很多厢军都是举子。

 

  浓厚的读书风气,促使邵武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仅宋代邵武就考取了136名进士。在朝堂上,邵武出了两位宰相,其中进士及第的名相李纲,被称为“南渡第一名臣”,被朱熹赞为“一世伟人”,被林则徐评价为“进退一身关社稷, 英灵千古镇河山”。 文武双全的吏部尚书杜杲,于安丰之战及庐州之战中大败南下蒙古军,英名流传。还出现了在金国担任礼部尚书,因为感念桑梓情,而泄露金国准备进攻南宋的军事机密,最后被金国用油烹死的悲剧人物施宜生。

 

  在文化方面,拿口严家坊是南宋时著名的诗村。这里出了一大批诗人,其中闻名于世的“九严”——严羽、严仁、严参、严肃、严岳、严必振、严必大、严奇和严子野,是严姓诗人中的佼佼者。他们中的代表严羽,以一部《沧浪诗话》名烁古今。严粲研究《诗经》的专著《诗缉》,成了研究《诗经》的名著之一。黄伯思(1079年—1118年),北宋晚期重要的文字学家、书法家、书学理论家,是邵武故县人,资政殿学士、尚书右丞黄履之孙。此公好古文奇字,著有《法帖刊误》两卷,纠正了《淳化阁帖》不少错误,是帖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沐浴在两宋期间建立起来的国家福利体系中的邵武百姓,生活有保障,幸福感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生活真是拉风。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