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请人从水库里捞起清代牌坊

村民们正在打捞牌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村民们正在打捞牌坊

 

  请4名专业潜水员打捞了5天,一座清代牌坊重见天日。昨日,记者再次来到通山县大畈镇长滩村,探访村民们打捞起来的清代牌坊。

 

  4日下午,天气晴好,通山县富水水库大畈镇长滩村三组前的水域,几艘渔船穿梭于湖面,船头挂着从水里捞起来的石雕。10多名村民用绳子绑好石雕,而后抬上公路。在该村小学的院子里,记者见到了已打捞起来的石雕。有石狮子、石象和几根石柱(已断)。村民们介绍,这些是一座清代牌坊的构件,属于他们祖上的。

 

  记者随着打捞船来到湖中打捞现场,有几名专业打捞工作人员正在水下用绳子系好构件,船上的村民便将其系在船头,运到岸上。村民们说,他们自2日开始打捞,参加这次打捞的都是长滩村二组陈姓家族,有100多人。

 

  村民介绍,这两年来,每年都有江西过来的文物贩子打这座牌坊的主意,村民们认为应该主动捞起来保护。

 

  在一间房里,摆着一块破碎的石匾,长约1米,宽约40厘米,虽然破碎,但是字还能看清楚,上面写着“儒童陈晓元配徐氏”,左侧写有“道光丙午年……”。据此推算,这座牌坊距今已有170年。

 

  7日,打捞工作已结束,记者再次来到长滩村小学,看到院子里摆满了牌坊构件,共有20多件。除了石匾外,还有一块坊碑,上面写有“圣旨”字样,周围缠绕着龙浮雕。

 

  80岁的长者陈平介绍,这座牌坊位于长滩村下游公路边,高约9米,4根大石柱,牌坊是纪念陈家一位德高望重的夫人徐氏。

 

  通山县文物局副局长范国干介绍,富水水库于1958年开建,是湖北省第三内陆河水库,90%以上的水域在通山境内,被淹没的有大畈、燕厦和阳新县阳辛古镇等,有许多古民居、古桥、塔、牌坊、宗祠、庙宇等,当时淹没时大部分建筑完好。对于长滩村二组村民自行打捞清代牌坊一事,范国干表示,该局没有批准任何单位打捞,将随时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