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关于学术热点“最中国”之辩走上北大讲坛

二里头遗址-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里头遗址

  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两位考古学家何努与许宏,日前应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之邀,以“二里头遗址还是陶寺遗址,谁是‘最初的中国’?”为题进行了一场“最中国”之辩。

  由于“最早中国”表述是目前学术界最热话题之一,本次辩论特意进行网络视频直播,有近两万名专家、学者、学生及公众在网上参与了“现场对决”。

  何努在辩论中说,考古学判断国家性质首先要研究都城的微观聚落形态。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被判断为一个国家,有多方面的证据。他认为,从陶寺遗址周边的驿站遗址入手来看,其观象祭祀台存在“四象限方以类聚”的现象,有“地中”的概念,说明陶寺遗址已经具备了依天文历法指导农事生产的核心软实力,其文明程度毋庸置疑。

  何努表示,二里头遗址面貌是中原地区最早的王朝国家形态,它的文化突破了自己的文化圈,其因素辐射到了周边,而陶寺是邦国,它的势力影响范围不可能跨区域。他指出,我们不能用文化圈的大小作为判断国家与否的因素,而要从微观角度分析国家形成的各项要素,陶寺遗址迹象符合国家形成标准。同时,他还提出了确认都城遗址的七条标准,并最终认为,陶寺遗址就是“最初的中国”。

  在辩论中可以看出,何努是二里头遗址“最早中国说”的积极倡导者,而许宏则坚持认为陶寺遗址的“最初中国说”。

  许宏强调,二里头遗址所展现的是文明从多元到一体的节点与玉石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节点,并且在诸多制度上开启了中国古代王朝文明的先河。

  他还指出,二里头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和双轮车车辙,发现了手工业作坊区和礼仪用青铜器等,并发现有“四合院”和多进院落宫室群、随葬奢侈品的墓葬,其遗址规模和遗迹现象都表明它已经具备了王国气象,其若干元素还被后世继承,故称之为“最早的中国”当无疑义。许宏长期致力于“最早的中国”研究,著有《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等专著。

  最后,论坛主持人、北京大学孙庆伟教授指出,考古学家应该思考如何把考古材料消化吸收,换成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表达模式传递优质信息给大众,应该把考古材料转化为史料,让考古学家们能够在史学研究上有更多的发言权。

  他强调考古学家应该不忘初心,承担起重建上古史的使命。考古学科应该研究一些有益于社会及公众的事情,使得更多考古研究成果能被其它学科吸收,从而取得共同的进益。他认为,“最中国”的辩题可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