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桂阳发掘明末清初炼锌遗址 还原古代炼锌工艺流程

从高处远眺桐木岭遗址中的冶炼单元。 邓霞 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高处远眺桐木岭遗址中的冶炼单元。 邓霞 摄

 

  11月8日,记者跟随考古专家实地探访了位于湖南桂阳县的桐木岭冶炼遗址。该遗址已揭露面积约2000平方米,发现一个焙烧功能单元和两个冶炼单元。专家初步推测,这是一处开始于明末清初、废弃于清代中晚期的炼锌遗址。

 

  今年7月-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等单位对桂阳县境内的10处炼锌遗址展开专项调查,并对其中保存较好的桐木岭遗址、陡岭下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桐木岭遗址位于桂阳县仁义镇大坊村炉沙坪组,面积约11万平方米,此次整体发掘的是该遗址最大的一个山体平台,共揭露面积约2000平方米。

 

  记者从高处俯视,发现该山体台面呈“品”字形,分布有一个焙烧功能单元和两个冶炼单元。主持此次考古发掘的莫林恒领队介绍,当时,锌矿矿料要先运输至焙烧区进行粗加工,然后再分送至冶炼单元的冶炼作坊里精炼。考古人员在作坊里发掘了明代典籍《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冶锌工具,如坩埚、冷凝兜、冷凝收集器等;并采集到矿石、焙烧后的矿料、粉粹后的矿渣等样品。

 

  走进冶炼作坊,可以看到每个作坊均以槽形炉为主体,分布着搅拌坑、洗煤坑、沉淀坑、提炼灶、堆煤区、碎料区、环形护坎、柱洞等遗迹,在其旁边还配套有房屋设施。莫林恒介绍,房屋遗迹中还发掘出一些日常生活器具,包括青花碗、青花盘、陶壶、陶罐、陶盆、陶缸等,另有少量的乾隆通宝和嘉庆通宝。

 

  在古代各类冶金技术中,炼锌技术出现和成熟时期最晚。炼锌遗址的发掘在考古界也较为罕见。

 

  考古专家认为,桐木岭遗址出土的遗迹、遗物对了解古代冶炼流程、复原古代炼锌工艺提供了实证;对于认识古代冶炼场址的功能分区、规模、矿工的生活水平及生产力状况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桂阳县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冶炼历史久远,素有“千年矿都”之美誉。唐代时期就有专门铸造钱币的桂阳监在郴州设立;明清时期,桂阳成为重要的铸币矿料来源地之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