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流失文物的五条归国途径与经典案例
2016-11-08 14:48:55 来源:凤凰艺术 已浏览次
途径三:商业回购
中国商人从日本购回唐代汉白玉佛首
典型案例:收藏家从日本回购唐代汉白玉佛首
据新华网报道,今年5月17日,河北省博物馆接受了收藏家郭鹏的捐赠,完成了一尊唐代汉白玉佛首与馆藏佛身的合璧。
据悉,佛像遭到破坏分离源于唐武宗灭佛运动,佛首何时流失于日本已不可考。这是河北省博物馆首次接受馆藏文物遗失残体归国的捐赠。
典型案例:青铜重器“皿方罍”器盖合体
以同样方式回归并完成合璧的文物,还有青铜重器“皿方罍”。2014年11月14日,国宝“皿方罍”在湖南长沙展出。这是历经百年分离终回故土的中国青铜重器“皿方罍”首次面向公众完整展出。
皿方罍全称“皿天全方罍”,商周时期铸造,属酒器中的盛酒器一类,因器口铭文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器身高63.6厘米,器盖高28.9厘米,是迄今为止发现体型最大、制作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方壘,被誉为“方罍之王”。
皿方罍1919年在湖南桃源出土后不久,就因种种原因身盖分离。器盖于1956年由湖南省博物馆保存至今;器身几经辗转,流落海外,直到2014年6月才由湖南省政府部门、相关单位、文博机构和民间收藏人士通力合作,成功洽购回湘,与器盖完璧“合体”。
《新京报》的报道曾称,目前国际海外文物的回流,有90%是靠回购,即个人或者机构参与国际市场上的商业拍卖,将文物买回来;我国也成立过流失文物的回购基金会。1957年我国花巨款回购了著名画家韩湟的《五牛图》。2002年国家启动了珍贵文物征集转向资金,并花了2999万元买回了国宝级文物——宋代米芾的《研山铭》手卷,此后又先后花费2亿多元买回了包括战国虎形佩等在内的多件文物。国内机构和企业、个人也回购过不少文物:上海图书馆1998年花450万元从佳士得拍卖行买回了《翁氏藏书》;保利集团也曾斥巨资买回了圆明园牛首、虎首和猴首三件铜像。
以2.8亿元港币刷新中国瓷器拍卖纪录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典型案例:中国商人捐款欲促7根圆明园石构件回归
《北京日报》消息,2013年,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在KODE博物馆意外地发现流落于此的7根圆明园石柱,后得知博物馆急缺捐款,主动提出捐款给该博物馆,同时要求归还7根石柱。
这些石柱原本位于圆明园内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分属于养雀笼、谐奇趣、海晏堂和方外观等西洋建筑外侧镂空扶手之间的石构件。在建筑当中并不起到决定性作用,比如承重等,而只是一些装饰性构件。据推断,这些雕刻精美的石柱应该是在圆明园被焚毁后,被人用马车运出圆明园的,但具体年代无从考证,后被挪威骑兵军官蒙特购买。这些石柱是伯尔根KODE博物馆收藏的2500多件中国艺术品的一部分。该博物馆的中国艺术藏品正是蒙特在1907年至1935年间捐献的。
随后,黄怒波与该博物馆达成协议。7根圆明园石柱定于当年秋季重回中国,并放在黄怒波的母校北京大学展出,黄怒波将向这家博物馆捐资160万美元。
然而,7根圆明园大理石柱并未顺利回归。《法制晚报》今年1月的报道称,中坤集团相关负责人称,圆明园石柱还在挪威,尚未启程,公司确实非常想促进圆明园石柱回到中国,集团已经向该博物馆捐款,但是遗憾的是,目前没有最新进展。
此外,个人通过拍卖购得文物近年来也成为文物回流的途径之一。藏家刘益谦就曾以2.8亿元港币,在苏富比拍卖会上拍下明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有研究者称,全世界已知鸡缸杯在15只左右,市场上流通的仅3只,其他均被各大博物馆收藏。
责任编辑:嘉蕊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