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物开发迎来新时代

资料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日上午,本届文博会的重头戏之一——“海峡两岸互联网+ip衍生品设计产业大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c1馆正式拉开帷幕。这场为期两天的大会就像一场“相亲会”,将在博物馆、电商平台与文创设计师三方之间,牵起商机的红线。

  说起“ip衍生品”,大家或许并不陌生。几年前火爆两岸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朕知道了”胶带,就是衍生品之一,也是文创商品。今年5月,国家出台《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依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是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届文博会也赶上了这波“大ip”的浪潮,邀请了ip产业链三方主体,即文化文物ip授权方、设计方和平台方与会共襄盛举,共同探索两岸文化文物ip衍生品互联网授权、设计、生产、销售合作的新模式。

  昨日,大会现场还邀请到了文化产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就《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等文化文物ip开发政策进行解读。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首的多家全国顶级博物馆一一登台亮相,推荐馆藏中可进行文创设计开发的文化文物ip;阿里巴巴旗下的ip授权交易平台“阿里鱼”也来到现场,展示他们将如何在ip授权方和设计师、品牌商之间,搭建起商业合作的平台。

  今日,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两岸文创协会、设计企业和院校等将登场,交流互动、签约授权,推介并展示上万件文化ip衍生品设计精品。

  【名词】

  ip

  是英文“intellectualproperty”的简称,原意是知识产权,但商业资本已经赋予了这个词语更加丰富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可供多维度开发的文化产业产品”。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说,馆藏的历史文物资源都是ip,整个博物馆就是个大ip库。

  【记者观察】

  文化文物ip

  最好抱的“大腿”?

  “互联网+ip衍生品设计产业大会”舞台设置得挺朴素,下面摆了百来张椅子,想来听的人自己找地方坐下。布置虽然简单,气氛却相当热烈——从昨天上午10点持续到下午5点的活动,居然一直没有冷过场。

  这次大会讨论的“ip”其实只是ip中的一种——文化文物ip.文化文物ip衍生品对不少人来说是个新概念,但其实也是个老概念。谁去博物馆、风景点的时候没买过点纪念品呢?翡翠玉白菜的小挂件、印着名画的明信片、仿着老样式做的小镜子……一开始这叫纪念品,后来叫文创商品,现在它们叫“ip衍生品”。

  当然了,ip衍生品的概念内涵和ip一样,都是可以无限外延的,这个外延的载体有商业资本,也有设计师的创造力。几年前,谁都想不到“朝珠耳机”会成为火爆商品,写着“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的折扇会红遍大江南北。就在两个月前,稻香村跨界联手中国国家博物馆,不声不响地把《乾隆南巡图》放到了月饼礼盒的包装上,还没怎么宣传,销量就立竿见影地往上涨。

  现在,“阿里鱼”的加入,让“互联网+”的元素也加入进来,将在深不见底的文化文物ip库里掀起狂潮。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文化文物ip开发将会在博物馆和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中占据一席之地。

  但坐拥大ip库的博物馆在兴奋之余,其实也是紧张而谨慎的。昨日下午登台的推介者之一——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负责人说,博物馆人想要真正挖掘出馆藏文物的商业价值,让历史文物“活起来”,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你得把文物真正梳理清楚了,知道这一针一线、一笔一画、一个瓶子和一把凳子背后都有些什么故事,才是真正地摸清了文化元素。”

  我们也希望,在文化文物ip开发的过程中,少一些粗暴的掠夺,多一些精工细作的钻研。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