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康熙都爱不释手的宝物将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展出

资料图-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十六世纪后期,盛行于西方的鼻烟传入中国,为上流社会带来一股新的风尚。此后几百年里,鼻烟在中国的行走之路十分顺遂,更是得到了清代皇帝的赏识。许多文人雅士达官显贵,都对这个盛装鼻烟所用小小容器痴迷不已。鼻烟壶慢慢地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门类。

  10月20日,“嗅里乾坤——武汉博物馆馆藏鼻烟壶展”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开展,展览中展出了各种造型丰富的鼻烟壶,带观众走进了属于古人嗅觉的乾坤世界。

  嗅里有乾坤

  在这次的展览中,共有120余件来自武汉博物馆的珍贵鼻烟壶展出,其中多为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作品。这些小小的鼻烟壶材质品类丰富,造型多样,每一件都为精品。

  在古代,千姿百态的鼻烟壶流行于各个阶层,不仅是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更蕴含着个人的艺术修养。中国的能工巧匠们将中外绘画、书法、雕刻、料器、珐琅等传统工艺融于一体,使得中国鼻烟壶博采众长,自显奇姿,被称为“集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它也成为在中国的一种特色文化。

  在《红楼梦》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就这样也写道:次日,王太医又来诊视晴雯,另加减汤剂。虽然稍减了烧,仍是头疼。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她嗅些,痛打几个喷嚏,就通了关窍。”

  到了清代,小小的鼻烟壶不仅仅成了一种风尚,还是皇帝们的宝物。其中,康熙帝就非常喜爱鼻烟壶。为了生产画珐琅鼻烟壶,他还通过法国传教士邀法国珐琅匠师来清宫造办处传艺。于是,有着惊人模仿力的清朝宫廷匠师们就将这个技艺学习了下来,具有创新精神的他们,在以后的年代中,画珐琅技艺日趋精湛,在鼻烟壶的制作上也大放异彩。

  鼻烟壶作为中国各门类艺术繁荣和发展的缩影之一,它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和美的享受。小小的鼻烟壶所蕴含的是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它已成为一种载体,传播着中国的文化、艺术。

  展品1:套料鹿鹤同春鼻烟壶

  红料盖,蓝地,套孔雀绿料。壶胎两面皆有鹿鹤山石图样,壶肩上饰以祥云。传统图案中,“鹿鹤”谐音为“六合”(即天地东西南北),常用来指“天下”。“鹿鹤同春”寓意着天下欣欣向荣。

  展品2:白釉雕瓷狮子绣球鼻烟壶

  玛瑙盖。壶体为白釉,鲜红玛瑙盖与之形成鲜明的色泽对比,壶颈部刻一周回字纹,其下一圈如意云纹,壶胎通体镂雕云气底,其上镂雕八只狮子,狮子毛发飘逸逼真,五官清晰可见,整体纹饰欢快活泼;下方亦刻一周如意云纹一周,底部红色款识“嘉庆年制”。

  展品3:套料金玉满堂鼻烟壶

  翡翠盖,珍珠地,外套有四色玻璃。壶身以绿色不透明玻璃为底料,套浅紫色玻璃作水波,再套黄色透明玻璃。上绘两条游动的金鱼,并以红料为点缀,寓意为“金玉满堂”。老子《道德经》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金玉满堂”意喻财富。这类珍珠地套料鼻烟壶出现于乾隆、嘉庆年间,多为皇家内廷作品。

  展品4:白玉茄形鼻烟壶

  珊瑚蒂盖。以和田籽玉随形做成茄子状,雕琢工艺精湛,玉质温润,造型高雅,通体洁白光滑,无暇无斑。颈部镶以墨玉做成的萼片为托,茄蒂顶端开正圆小口,珊瑚蒂作盖,浑然天成。茄形鼻烟壶既有浓郁的田园气息,又有多子多孙,子孙繁衍的美好寓意。

  展览小贴士:

  展览时间:2016年10月20日—2017年1月8日

  开放时间:8:30—16:30

  地址: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名窑传承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