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古城(下)

遥望古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

 

  正如日有阴晴一样,代州人这种高度政治的集体精神品格,既为代州的过去带来莫大的荣耀和辉煌,也为代州今后的发展带来了难以言说的苦痛。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代州古城的发展。代州古城的发展正如代州人人格精神的建立一样是以城北的雁门山、雁门关的发展而发展的。发现了雁门山分界南北的重要意义,也就发现了雁门关通衢内外的战略重要性。雁门山、雁门关、雁门郡,历史上不管名称如何变幻,其三位一体的军事防御体系建设却是始终如一的。

 

遥望古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雁门古城究竟始建于何时已无从可考,但透过析析缕楼的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判定,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雁门山、雁门关脚下筑起了雁门古城。直至现在,雁门关下仍有一个名叫古城的村庄。村庄四周的旷野上我们还能依稀看到远古古城的城基。北魏熙平年间,雁门郡治移至古城东的上馆城,即现在的代州古城。原古城被岁月剥蚀的只剩下一个抽像的名词。伴随着雁门山、雁门关的建设,雁门古城也开始了其时缓时急的发展历程,至明清而达极盛。雁门山上修筑了气势庞大的内长城,内长城沿山势向外延伸与外长城相连。以雁门关为核心,在雁门山北,一字排开,构筑了两关四口十八隘的军事防御设施。在雁门关内、滹沱河两岸则修筑了包括古城在内的39座城堡,使整个雁门大地成为一个前后、左右、内外互相勾联的宏大军事防御体系。

 

遥望古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们可爱的祖先把防御战争的想像力发挥到难以复加的地步。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长期的军事防御设施的建设,对代州人人格精神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体现在建筑上,则以牢固再牢固为审美标准;体现在性格上,则内向多,外向少,坚守有余,而开拓不足。性格即命运。代州人在改革开放之初整体贫穷陷落的原因是否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这一让我们倍感骄傲倍感荣耀的辉煌建筑呢?

 

  明洪武六年吉安侯陆亨、都督指挥使王鸷开始在原古城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代州城。用坚硬的巨大城砖重新包砌土夯的城墙,在四个城门上筑起高大的城楼,城门外又设月城,月城外又筑罗城,每个罗城上又设一暗门。月城上、城角上均筑巡敌瞭望的城楼,连上四个城门楼,古城墙上蜿蜒而立十二座华美的城楼。城墙外又凿护城河,河深二丈一尺。同时在城的中心位置上建起全城最高的威武端庄的边靖楼,以及略矮的钟楼。边靖楼俗称鼓楼,其精美的建筑、威武的姿仪直至现在也让人赞叹不已。

 

遥望古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晋北一带广泛流传着一句“代州的鼓楼,应州的塔,正定府的大菩萨”的民间谚语,其影响之广,由此可见一斑。现在边靖楼,连同楼东的阿育王塔,城北的雁门关及长城均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景泰元年、成化二年参政王英、都指挥同知张怀又分别在西关、北关、东关筑起三座屏护州城的关城。至此,代州古城伴随着代州人集体人格精神的建立而达到其辉煌的高度。其后虽有建设,但整体格局未变。如孙传庭在西关筑映碧园,冯如京在西北街筑知园,明侍郎吴嘉会在南门外筑南园,我的老祖宗明通政使张崇礼在西关筑考盘园……以及振武卫署、参将衙门等官民建筑,只会丰满古城的姿韵,而不会对其有所减损。歌咏雁门的诗赋,从古至今汗牛充栋,以至“雁门太守行”竟成了一首固定的乐府曲牌。如果说过去歌咏的仅是一种历史沧桑的话,那么现在除了沧桑之外,还有一种惊叹和赞美。如果历史会跳跃,毫无疑问,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座集中了人类建筑智慧的精美古城,连同雁门关、雁门山上那层层叠叠的闪光壁垒,均会跨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而享誉世界。

 

遥望古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我们现在以羡慕的眼光欣赏保护完整的平遥古城时,当我们在以不屑的口吻说我们的古城过去比你们的强一百倍时,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代州人心里的滋味都会是苦涩的。

 

  写到这里我很长时间不愿往下写,我愿我的记忆就凝固至历史这一美好的时刻。我甚至有点害怕触碰我们代州人这块好不容易长住的疮疤。好了伤疤忘了疼。如果不撕开伤疤,并找出伤疤之所以成为伤疤的原因,那么我们身上乃至我们的生命中仍会创上或轻或致命的伤痕。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去代州古城墙上坐了很长时间。古城墙伤痕累累,墙上的城砖像鱼鳞一样被我们剥得片砖不存,东南北三面厚实的墙体也被推土机、锹头铲得踪影全无,那些历经上千年,浸透着我们远古祖先血汗的夯土,也被我们肆意扬洒在那些大大小小的猪圈羊圈里……那天的太阳很红很红,落山前的余光血一样涂在这截残破的墙体上。我仿佛听到了我们远古祖先那声沉重的叹息。

 

  代州人集体人格精神在共和国建立时曾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芒。但当这种精神被引导至服从就是革命,响应号召就是精忠报国时,最愿爱国、最愿积极上进的代州人所散发出的那种巨大破坏热情也是别的任何地方难望其项背的。也许古城毁坏的原因可以总结上千条,但这一条却是重要而又致命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同等政治条件下平遥古城能保存下来,而代州古城却毁于一旦的深刻文化原因。

 

遥望古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城的第一次有组织、大规模的破坏发生在1946年。装备劣势的游击队在我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的配合下一举赶走盘据在代州城里的阎匪军,代州全境解放。这时的代州古城还基本保存完好。是坚固的城池让游击队吃尽了苦头?还是害怕敌人反攻为以后的战斗增加麻烦?总而言之,一声令下,数以百计的代州人便蜂涌而上,将古城墙上的所有城楼全部拆毁,厚重的城门燃起彻夜不熄的大火……

 

  这仅仅是个开始,然后历次运动,破坏古城都首当其冲。发展教育,学校占了庙;大炼钢铁,所有的铁器,乃至佛像眼里的铁珠也投入炽热的炉膛;扩展马路,古城大街上的三十一座精美牌坊成了墙角的劈材;文化革命,唐代建筑、关押过滕茂实的天宁寺拆了,占地上百亩的庞大建筑白云寺拆了……拆到后来,甚至到了让学生比赛拆城砖的地步……你拆我也拆,官拆民也拆。经过上千年漫长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就这样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拆得面目全非。旧的没有保护住,新的也未建起来。

 

  古城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当代州人一块一块抛弃掉那构成我们伟岸精神的一砖一瓦时,代州人那几千年来形成的集体人格精神也随着古城城楼的坍塌而坠落在地……

 

  我是谁?当整个社会恢复理智,整个华夏民族掉头发展时,代州人却迷惘了,既失去了远古文明的依撑,又看不到前面广阔的大海。忠诚还是愚蠢,耿直还是僵化,坚贞还是保守,面对突然而至的经济大潮,代州人失去了判断是非的标准。挣扎、挣扎,无论我们使出怎样的力气,贫穷和落后这几个可怕的字眼仍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代州人。代州人昂扬奋发的精神哪去了?代州人为达目的百折不挠的劲头哪里去了?代州人那种面对危难舍我其谁的气概哪里去了?

 

  1997年,笔者曾因收集党史资料去了趟天津市政府。市政府年轻的门卫看到介绍信上“代县”两个字时,曾不经意地问:“就是那个穷地方吗”?

 

  我当时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对方怎样能问出这么带有侮辱性的话句。门卫看见我小公鸡似地要斗的样子,急忙把我让进市政府。但门卫的这句问话,却让我的心疼了好长好长一段时间。

 

  我相信许多外出的代州人,都曾听过类似的难堪而又尴尬的问话,但我不知我们大家心里是否涌起了我们祖先那种奋发有为不甘人后的情感。

 

遥望古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四

 

  代州人人格精神的重振萌芽于何时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位县委书记的大喝震动了许多代州人。当有一个大企业要推倒仅有的一段古城墙准备建设职工宿舍时,这位颇有眼光的书记制止了那隆隆吼叫的现代化钢铁巨铲。也正是这位县委书记,上下奔走,发动代州人,重新集资修建了雁门关关楼,修建了日益颓败的代州钟楼,从国务院争取回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一让我们久违了的称呼。也许集资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但他却牵动了代州人日渐麻木的那根连通古今的神经。关楼立在了岁月的风中,也立在了每一个代州人的心中。关楼建立的深远意义其实不单纯是关楼建立本身,而是在于对代州人人格精神的重塑和唤回上。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此后几年我们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从废砖烂瓦里,从封存的历史里,我们一点一点寻找那被我们丢弃了的直至今天看仍闪耀着巨大思想光芒的精神品格。但这次寻找不是一次简单的再现和重植,而是有了取舍,有了重构,有了与时俱进。

 

  代州人的自信一点一点回到身上。代州人那种昂扬奋发、不甘人后的品格初露端倪。这可从代州的教育发展上看得从来。近十几年来,全县有数千多学子考入清华、北大等全国各类知名学府,有的甚至留洋国外……

 

  伴随着这种精神的再造,古老代州城呈现出一幅勃勃生机。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持续升温,旅游开发启步运行。最近又有一位代州籍老板准备投资8000万开发雁门关,赵杲观景区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评审工作也获得专家通过。滹沱河大桥正在建设。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的新城也要出现在古老的代州城对面。作为一个喝着滹沱河水长大的代州人,我深深地爱着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深深地相信:代州的未来是有希望的。代州的未来是美好的。(中国文物网驻朔州工作站)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