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义勇队纪念馆十年建馆十年影响

台湾义勇队纪念馆-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台湾义勇队纪念馆

  台湾义勇队纪念馆于2006年10月20日正式开馆,至今10周年了。10年间,莅馆参观、交流、考察、凭吊、瞻仰、缅怀的观众近8万人次。观众从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到呀呀学语的幼儿园小朋友,遍布各个年龄段;观众中有来自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的外宾,有来自全国东西南北中25个省、市、自治区的民众,更有来自台湾各界的1万多名同胞。国家级主流媒体先后派记者前来采访并作了报道。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国家军事博物馆的领导都分别亲临指导。特别是2014年台湾义勇队纪念馆作为全国唯一的涉台项目,被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首批名录”后,来访者更是络绎不绝。

  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十年建馆艰难曲折的历程,和开馆十年影响从小到大的过程。

  十年连续十提案

  2000年5月20日,我从服务了17年的市教育主管部门调任市委台办工作,这一天正是台湾首次政党轮替后陈水扁就职的日子。2008年5月陈水扁去职,我也于2008年10月退居二线。当然这纯属巧合。

  2000年6月23日,市台办联络科科长李希文陪同我走访市区几家台资企业后经过将军路,他向我介绍,不远处第六中学大门斜对面酒坊巷84号有个台湾义勇队的遗址,我欣然前往察看。

  小院落大门朝东,罗马柱装饰,两扇铁皮包的木门油漆剥落锈迹斑斑。砖木结构的五间正房带两间小厢房坐北朝南,经年未能修葺。院子里满地的青苔,一盆韭菜和一盆葱倒有几分生机。院中独居着一位年逾八旬,衣着整洁、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她就是房主徐芳。老太太虽然年迈,但是动作还算利索,思维清晰。她不紧不慢地、平静地向我们回忆了台湾义勇队的一些情况以及此处房产的更迭。

  真想不到,在这个不起眼的、破败的小院落中,曾经演绎过如此轰轰烈烈、震惊神州的故事。我们有责任保护、发掘、宣传这段光辉的历史篇章。

  着手这项工作后,我们感到困难重重,且不说人手紧、经费缺、认同者甚少,更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义勇队的有关资料基本上没有现成的,专家学者鲜有问津者。在经过对浩如烟海的抗战历史文献资料线索的筛查和大海捞针般的相关人员的寻访后,我们基本厘清了台湾义勇队诞生的背景、人员的结构、活动的时空、所起的作用以及在中国抗战史上的地位:

  1939年2月22日,台湾义勇队及其领导的台湾少年团在金华市区酒坊巷18号(现84号)宣告成立。其创始人是黄埔二期台籍学生李友邦将军(1906——1952)。台湾义勇队以“保卫祖国,解放台湾”为宗旨,抗日足迹遍及浙、赣、闽、皖及桂、渝等地,影响远及东南亚。台湾义勇队是抗战时期唯一一支由台湾同胞组成的,直接参加祖国大陆抗战,数量多、影响大、持续时间长的抗日队伍。台湾义勇队是两岸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团结御侮的历史见证,也是台湾人民光荣爱国传统的生动写照。铁一般的事实,是对岛内“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的驳斥。

  有了这个基本结论,更坚定了我们要做好这件事的决心。在2001年至2003年的政协金华市相关会议上,我们以各种名义,连续三年递交了有关“要求保护台湾义勇队旧址”的提案……我从前任林越华同志处了解到,在他的任上也已就此事写过四个提案。

  连续多年提案而毫无进展,看似没有结果,实际上对台湾义勇队的认识,已由知之者寥寥发展为关心者不断增多,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就调整了思路,制定了“一会、一书、一馆”分三步走的实施方案:在2004年台湾义勇队成立65周年之际,召开由两岸队员、团员参加的纪念会;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出版一部有关台湾义勇队的书籍;在2006年纪念李友邦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在旧址建立台湾义勇队纪念馆。

  接下去的三年,我们又坚持用不同形式向市政协递交提案。

  我们的行动得到了各方有识之士的理解和支持。海峡两岸数十家各类媒体专题作出报道、宣传和呼吁。省政协、省台办、省党史办及市委有关领导多次实地调研、现场办公。省、市多位主要领导先后分别作出重要批示。

  十年磨砺,瓜熟蒂落。2006年4月市委书记办公会议作出了建立台湾义勇队纪念馆的决定。城建局全力支持,从旧址的政府收购、修建方案的制定、修建图纸的编制到8月15日通过竣工验收,仅用了110天。8月18日,我办立即组织人员进馆布展,10月10日布展提前5天完工。

  2006年10月20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中共金华市委共同举办,金华市台办承办的台湾义勇队纪念馆开馆典礼隆重举行。沉寂了64年的酒坊巷84号再次沸腾了,亲临典礼和由于健康原因未能赴会的老队员、老团员的心也沸腾了。耄耋老人、当年的台湾少年团指导员黄中一,用那苍老而不失雄浑的嗓音唱起了《台湾义勇队队歌》:“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要把日寇驱逐出祖国,要把他在台湾的镣锁打碎。为正义抗战保卫祖国,解放台湾,把日本帝国主义整个摧毁!”歌声飘向金华上空,也飘向台湾上空。

  金华硬是把已被历史湮没的台湾义勇队史料,一点一点地抠出来,还原其历史真实;硬是把已成废墟的台湾义勇队遗址,抢救性地修复,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使两岸同胞又多了一个共同的记忆。

  汪公绝笔留金华

  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诞生于金华,并在金华从事抗日活动三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金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2003年3月17日,我办和党史办共同研究编写方案。当时大家提出的书名就有好几个,《台湾义勇队资料选编》《台湾义勇队文献集》《台湾义勇队在金华》等。我坚持使用《台湾义勇队在金华》一名,理由有三:一是内涵更深广,二是为了宣传金华,三是当时福建的龙岩、武夷山等地也有此动议,免得出现“五地都争西施出生地”之类的事件。

  7月20日,我专电在台湾的李友邦将军遗孀严秀峰女士,商谈有关编辑事宜。严女士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并答应提供有关资料。

  2004年2月22日,我市举行台湾义勇队成立65周年纪念会。会后,我们邀请参加会议的黄中一、林云、黄辛、朱晓枫、刘惠敏等五位义勇队队员、少年团团员以及专家学者,对方案进行讨论。与会人员尤其是当年的老同志发表了很多修改意见。如台湾义勇队成立的时间,原来没有定论,这次经过回忆和有关资料的比对,确定为1939年2月22日。再如,这个组织的名称也不一致,有的称“台湾抗日义勇队”,有的写“台湾抗日义勇军”,还有的叫“台湾义勇总队”,这次老同志们一致回忆当时就称“台湾义勇队”。

  书稿付梓在即,可是还有一事没有落实,闹得当时的我茶饭乏味,就是书名请谁题写。当时设定题写者,一要熟悉这段历史,二要德高望重,三要书法名家,四要两岸主流社会皆认可。思来想去,始终没有确定理想的人选。2005年4月,我参加省台办一个会议,用餐时省台办主任裘小玲说,明天还得去上海看望住院的汪老。此话一出,我豁然开朗,汪道涵先生就是我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那一个。

  汪道涵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退居二线后,长期关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1991年12月16日年高德昭的汪老被推举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首任会长。1993年4月,经过两岸共同努力,举世瞩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两岸达成著名的“九二共识”,奠定了两岸民间正面接触、协商对话机制。1998年10月,第二次“汪辜会谈”在上海举行。汪道涵赠辜振甫以盛筷之竹筒,众人不解其意,辜老一语道破天机:此乃“快统”也;更让人神奇的是,辜老即回赠汪老以笔筒,汪老曰:意在“必统”矣。汪、辜二老皆鸿儒,风度倜傥,谈吐儒雅,心有灵犀,微言大义,成了两岸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且汪老自幼习书法,各种书体皆娴熟于心。汪老爱书成癖,藏书多达10万册,可谓坐拥书城。其人品、胸怀、气质,其学养、视野、风度,在同侪中令人仰止。上世纪90年代初,汪老还曾莅金视察呢。

  再也没有比汪老更合适的人选了。但是,汪老已重病住院治疗,此时提这样的要求,实为不情之请。我向裘主任提出请求,裘主任爽快地答应试试看。第三天,随同裘主任赴沪探望汪老的时任省台办秘书处处长雷祥雄来电告知,汪老已欣然接受,待身体允许时命笔。

  我们一边为汪老祝福、祈祷,愿他老人家早日康复;一边苦苦等待喜讯传来。

  2005年四五月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开启破冰之旅,打破两岸56年的坚冰,先后访问大陆。我们正在密切关注这件震动世界的大事之际,又惊喜地注意到,尚在上海瑞金医院接受治疗的汪老,两次步出病房,分别在沪上锦江小礼堂、虹桥迎宾馆会见了连战、宋楚瑜,亲自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05年7月初的一个上午,裘主任十分高兴地告诉我,汪老的题词已到杭,三天后你要来参加一个会议,到时带回即可。哪里还等得了三天!放下电话,我就驱车直奔省城,谢绝了裘主任安排的午餐,恭恭敬敬地迎回了汪老题写的“台湾义勇队在金华”墨宝。

  汪老在一张A4打印纸的右侧竖排写下了“台湾义勇队在金华”和落款“汪道涵”。执笔老辣,洒墨凝练,苍劲有力,沉雄厚重又不失灵动俊秀。真是字如其人,书为心画。

  人们不禁会问,汪老这么个儒雅的大家,怎么会使用A4打印纸书写呢?原来,2005年春,汪老因体内癌细胞扩散而住进瑞金医院治疗。5月份按照医生要求,根本不能参加任何活动,可汪老仍然强撑病体会晤连战、宋楚瑜,使得健康雪上加霜。此后,汪老基本上是卧床不起。6月底的一天,汪老精神稍有好转,就要求身边的秘书准备笔墨,以了对金华的承诺。秘书不忍心让汪老多等,就近取用打印纸等文具,含泪扶汪老起床。汪老在病房中,饱蘸心血书写了这流芳千古的精神财富。

  2005年1月3日辜老驾鹤西去,2005年12月24日汪老仙逝。这真是:“统一未竟身先谢,汪辜会谈成绝唱;丹心铁骨题书名,汪公绝笔留金华。”

  2005年8月30日,作为我市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重要活动,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台湾义勇队在金华》一书发行座谈会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台湾义勇队队员、少年团团员,专家学者,媒体朋友近百人到会。当我介绍汪老题写书名的经过时,与会人员无不肃然起敬,为之动容。

  英九先生题馆名

  李友邦将军遗孀、85岁高龄的严秀峰,来金华参加《台湾义勇队在金华》一书发行座谈会期间,我向她提出了请马英九先生题写“台湾义勇队纪念馆”的请求,她表示一定尽力促成。

  我之所以想到请马英九题词,是因为我曾注意到2002年在台北举行的李友邦将军牺牲50周年纪念大会,时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不仅出席,而且还发表了题为《李友邦和台湾人的英烈千秋》长篇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李友邦代表的是台湾英烈的大传统。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许多台湾人英勇抗日,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让世人了解:台湾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不曾缺席。”对李友邦将军和台湾义勇队的抗日爱国英勇事迹予以高度评价和褒扬。

  严秀峰9月1日离金进京,在参加了中央召开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及由全国政协组织的抗战时期爱国同胞、抗战老兵座谈会后返回台湾,把我的请托始终放在心上。2005年10月25日,中国国民党在台北隆重举办台湾光复60周年纪念大会。李友邦和台湾义勇队英勇抗日、救亡图存的史实作为会议的突出内容,倍受人们的关注和崇敬。当天,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外墙悬挂了李友邦将军的巨幅照片。马英九将严秀峰女士接到大会上,亲自向她献花致敬。会后,严女士抓住这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向马英九提出了为金华题写台湾义勇队纪念馆馆名的请求,马英九欣然应允。

  2006年3月17日晚上,严女士来电,十分欣喜地告诉我:“今天,马英九先生来到李友邦故居,将他亲自书写的‘台湾义勇队纪念馆’题词交到我手上了,我还诚邀他在开馆之际前往金华剪彩呢。”严女士与我通了近一个小时的电话,详细地描述了整个过程。

  马英九是在3月12日题写的。那是一个星期天,上午还去忙了半天的公务,下午把自己关在官邸的书房里,不许他人打扰,用了整整半天时间写就了题词。3月18日,是马英九担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后首次出访美国的日子。3月17日上午8时,马英九轻车简从来到位于台北县芦洲市中正路的李友邦故居——李宅,亲自将题词交给了严秀峰女士,并与李友邦亲属和台湾义勇队队员亲切交谈。马英九表示,他在美国念书时,第一次接触台湾义勇队和李友邦的事迹就深受震撼……李友邦46年短暂的一生中,时时都彰显民族正义,让他充满孺慕崇敬之情,也让他感佩万分。话语间,马英九不禁潸然泪下。

  据悉,这是马英九至今唯一为大陆的题词,十分珍贵,意义重大。我迫不及待地想“一睹芳容”,不料一波三折。3月下旬,适逢金东区台办主任赴台交流访问,我就要求他改变行程拜访严女士并带回马先生的题词,未果。4月下旬,我办副主任率团访台,前往严女士府上拜访,又未成。这可把我急坏了。我向市委汇报后,市委决定由王海超同志率领我和有关人员赴台访问。7月20日,王书记带领我们一行前往芦洲李宅,受到了严女士和数十位老队员、老团员与其亲属的热情款待。严女士从手提包中取出钥匙,有些颤抖的手打开保险箱,从中取出一个锦盒,从锦盒中取出一个卷轴,轻轻地放在案几上,慢慢地展开,然后神情郑重地交给了王书记。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才落下来。

  这幅题词高1.40米、宽0.34米,“台湾义勇队纪念馆”八个楷体大字,落款是“二00六年三月十二日 马英九敬题”,并钤有朱红色篆体“马英九印”。端庄雄浑,遒峻清挺,诚谓字为心迹矣。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