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长征组歌》文物文献展开幕

红军将领后人代表参观《长征组歌》文献文物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红军将领后人代表参观《长征组歌》文献文物展

 

  10月20日上午,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回荡起《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高昂激越的歌声。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导,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歌剧院联合主办的“萧华<长征组歌>文物文献展”于当日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幕,展览为期两个月。

 

  《长征组歌》词作者萧华上将之女萧雨、萧霜、萧露、萧霞,朱德委员长之孙朱和平,周恩来总理侄女周秉德,张爱萍上将之子张翔,陈毅元帅之子陈小鲁,罗荣桓元帅之女罗北捷,粟裕大将之子粟寒生、之女粟惠宁,陈奇涵上将之子陈崇北等中国工农红军将领后人代表在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后,满怀激情地唱起《四渡赤水出奇兵》。

 

  珍贵文物  首次亮相

 

  “《长征组歌》从1965年首演至今已有51年。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特举办此次展览,以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重温红色经典,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张黎明介绍说。

 

  萧华(1916-1985),江西兴国人,新中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18岁参加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总政治部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64年,为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萧华创作出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长征组歌》大型合唱套曲谱曲完成。

 

  萧华在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师政治委员、任红一军团红二师政治委员的委任令,在长征途中写的日记,1955年荣获的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生前使用过的钢笔,逝世前反复播放《长征组歌》的收录机;《长征组歌》全体演员与周恩来总理的唯一一张合影、第一次出国演出剧照……200余件珍贵藏品、图片,展示了萧华将军传奇的一生,以及由萧华作词的《长征组歌》的诞生、演出历史。

 

  本次展出的实物,除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馆藏文物外,萧华上将夫人、红军老战士王新兰提供了萧华日记、委任令、勋章等珍贵文物。参加过《长征组歌》首演的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副团长马子跃提供了包括第一次发表《长征组歌》曲谱的《解放军歌曲》、第一张全体演员合影、第一张唱片、第一个歌本、第一次出国演出剧照等有关《长征组歌》的大量收藏品。

 

  重温经典  不忘初心

 

  “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呕心沥血之作。” 萧雨回忆了父亲创作《长征组歌》的创作过程。

 

  萧雨说,父亲早就想用艺术的形式讴歌长征。 1964年4月,患病的萧华到杭州治病疗养。当时全国各地正在筹备长征胜利30周年的纪念活动,许多单位约萧华写有关长征的文艺作品。经考虑,他决定用组诗形式来表现长征。选取了12个最具概括性的典型场景进行创作。经过反复修改,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为总题目的长征组诗于11月中旬正式定稿。

 

  “我父亲忘记了病痛,夜以继日地创作《长征组歌》。他在创作时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士,总会忍不住泪流满面,稿纸上都是泪痕。”萧雨说。

 

  创作完成后,萧华将长征组诗分送中央和军委的领导,周恩来总理第一时间仔细阅读,随即给萧华打电话,说他做了件大好事。不久,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晨耕等4位作曲家选取组诗12首中前10首反映长征过程的诗歌进行谱曲。1965年8月1日,《长征组歌》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正式首演,引起轰动。

 

  “八十年后回顾长征,其意义和内涵已经大大扩展,广义上的长征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长征还在路上,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朱和平感慨地说。

 

  红军将领后人代表纷纷表示,《长征组歌》代表了历史和传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长征精神是不可缺少的,要继续弘扬下去。

 

  当天晚上,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长征组歌》演唱会上,红军将领后人代表受邀登台,与歌唱家们共歌一曲《大会师》,惊喜的观众报以热烈的欢呼和掌声。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