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孔雀绿釉菊纹双耳三足炉

孔雀绿釉菊纹双耳三足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件孔雀绿釉菊纹双耳三足炉(见图),形体不大,通高13.4厘米,口径8.5厘米,直口,重沿,束颈,圆鼓腹,圜底,下承三只乳形足,肩部到口沿处置扁平长耳,形似官员乌纱帽,故名官帽耳。三足炉外壁施孔雀绿釉,釉面较为匀净,因孔雀绿釉属低温釉,胎釉结合不是很好,故而出现脱釉现象。在炉身颈部绘一周云纹,腹部绘缠枝菊纹图案,彩绘线条呈蓝黑色。而炉底不施釉,底部中心刻有一朵菊花纹饰。整个造型古朴庄重,别具一格。

 

  孔雀绿釉又称“珐翠釉”、“珐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颜色釉。绿釉出现很早,汉代已有大量绿釉陶器产品,宋代磁州窑、吉州窑的绿釉瓷器都较为常见,还有定窑的“绿定”更是极为名贵。元明以后景德镇窑等窑场都有绿釉陶瓷器的生产,因其色彩极似孔雀羽毛之绿色,故而得名“孔雀绿”。孔雀绿釉的烧造需要经过两次入窑,即先高温素烧胎体,之后罩上一层孔雀绿釉,再经低温第二次烧成,因此这类陶瓷器一般胎釉结合不够紧密,釉面很容易剥落。

 

  一般来说孔雀绿釉陶瓷器大多是光素无纹的,不过也常见有两种纹样装饰形式:一种是釉下暗刻花纹,装饰纹样常见有莲瓣纹等;另一种为釉下青花装饰,透过孔雀绿釉能看到青花纹样呈蓝黑色。这件孔雀绿釉菊纹双耳三足炉就属于后一种装饰方法,其绘画风格和明代中后期的民窑青花瓷器有异曲同工之处。其炉身腹部的主纹饰菊纹,是明代流行很长时间的纹样,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纹样中常见“扁菊花”纹,到了明代中晚期的万历朝菊花纹再度流行,既有勾线填色的,亦有一笔点划的,一般其花心以螺旋线条绘出(洪武时期的菊纹花心均绘成圆圈,两者有明显差别),周边绘十数瓣花瓣旋绕一圈,画风较为随意,而此炉腹部的菊纹正属于这类风格。

 

  明代万历朝前后历时四十八年,此时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官窑制瓷业与民窑制瓷业都有长足发展,而这一时期民窑瓷器的质量与数量都是空前绝后的。同时,万历时期道教也极为盛行,一些与宗教有关的瓷器开始大量生产,香炉就是那时最常见的器型之一。这时期香炉的造型是非常丰富的,常见的有:双耳三足鼎式炉、三足奁式炉(或称三足筒式炉)、三足钵式炉、铺首耳三足盖炉、六方式炉等。本文介绍的这件就属于双耳三足鼎式炉,整体造型如商周时期青铜鼎,下承三足,肩附两耳,古色古香,别具韵味。

 

  综上所述,从双耳三足鼎式造型与菊花纹饰来看,这件孔雀绿釉菊纹双耳三足炉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准确年代应为明代万历时期,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能完整保存,也实为不易。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