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纸博物馆昨起开放 新馆面积达1000平方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图片

 

        作为扬州非遗项目之一,扬州剪纸闻名遐迩。昨日,搬至工艺美术馆内的中国剪纸博物馆对外正式开放,新馆面积达1000平方米,相较之前增加了三分之一的体量。博物馆设置了国内厅、本地厅、临时厅三个展厅,其中本地厅正在展示扬州剪纸历史上的一些压箱底的精品之作,另外星云大师的一笔字首次被制作成剪纸,并在馆内展出。

 

       目前免费开放

  

       展馆正在举行新人新作展览

 

       “位于工艺美术馆经过重新打造现在对外开放了,数百件剪纸大师作品的加入将让工艺美术馆更加专业。” 昨日扬州工艺美术馆经理苏华平告诉记者,中国剪纸博物馆现在是扬州工艺美术馆中的其中一个子馆。

  

       据了解,扬州工艺美术馆汇聚了26个大类的扬州工艺美术精品,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工艺美术综合馆之一。该馆珍藏了闻名中外的漆器、玉器、刺绣、剪纸、通草花、微雕等稀世珍品。据了解,开门迎客的剪纸博物馆正在举行新人和新作展,扬州剪纸新秀的作品和大师们的新作集体亮相剪纸博物馆,与市民见面。“这些展品代表了扬州剪纸新生代的力量。”中国剪纸博物馆馆长王京告诉记者,这些作品都经过了大师的把关,既能体现扬州剪纸的技艺,又有呈现形式、表现主题上的创新。

 

       记者注意到,这些展品既有传统扬州剪纸擅长的花卉、人物等主题的题材,此外还有一些书法剪纸等创新作品。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精美作品不光展示了扬州剪纸技艺的传承,可能更重要的是展示剪纸技术的发展。

苏华平告诉记者,作为扬州工艺美术馆的一部分,目前中国剪纸博物馆也免费开放。

 

       新馆面积达1000平方米

 

        三大展馆具备不同的展示功能

 

       重新开放的剪纸博物馆有国内厅、本地厅、临时厅三个厅,面积为1000平方米,相较以前增加了三分之一的面积。据工作人员介绍,本地厅主要展示扬州本地的大师的剪纸作品。

 

        剪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地厅正在展出一些压箱底的大师作品。众所周知,张永寿是扬州剪纸史上的著名大师,他的剪纸题材广泛,最擅长花卉,尤以剪菊传神。而张秀芳也是扬州剪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本次的展览中,扬州本地的大师们的部分作品便在此间展览。市民可以在这里看到扬州剪纸的一路发展的历程。

 

        国内厅里,未来会不定期展出国内其他大师的一些剪纸作品,让市民可以欣赏有别于扬州剪纸风格的外地大师的作品风貌。至于临时厅会展出一些剪纸界的新人的作品。

 

        新人展在临时展厅展出

 

        扬州剪纸新秀作品受到业内肯定

 

        昨日,记者看到,本次临时展厅展出全国众多年青一代的剪纸传承人的作品。由85后新人王蔚和张秀芳共同设计,王蔚制作的左偏“初夏拾语”在“工美新力量——2016江苏美术新人新作大赛”上获银奖。此次展览中,这一作品得以展出。

 

        业内人士认为,这件作品展现了出水的荷花,开合不一,似睡莲、似姐妹,如影相随,舒缓,淡然;自由舞动的茎杆,迎风飘逸,灿然而淡定。整幅画面静若流水,有如岁月的长河,低吟浅唱着缓行,失去了跌宕的澎湃,却依然美丽,安然。浅夏的清晨,缕缕阳光已然斜倚枝头,颔首暖意生香,作者以一颗平静安然之心,赏一段恬淡从容之情,尽享岁月浅喜的欢心。

 

         据了解,这一作品创新性地将传统剪纸与写意画结合起来,尽管作品上的荷花较大,但是整体比例放大后,荷花剪纸内部的装饰性线条并不多,这也增加了制作时的难度。

 

        据相关人员介绍。作为扬州剪纸新秀,王蔚擅长将现代设计技艺和电脑手绘技能与传统剪纸图案设计相结合,改良创作出新的剪纸作品。此次展出增加了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以参加互动。

 

         耗时三个月

 

        剪纸展示

 

        星云大师“一笔字”

 

        据了解,重新对外开放的剪纸博物馆内,最新展出了星云大师的几幅作品,而这几幅作品均为剪纸创作,分别是禅心佛道,妙吉祥。星云大师的一笔字具有其非常鲜明的个人色彩,

 

        剪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相比较于剪图案,剪字则难度更大,既要剪出字体的笔锋,还要保证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剪的时候屏气凝神,丝毫不能大意。星云大师的这两幅作品前后共费时三个月方才完成,也是星云大师的书法作品首次以剪纸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

 

        据了解,为了能够将字剪好,完美地呈现出来,在开始制作前,剪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练习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记者注意到,单个部分都丝丝相扣。考虑到书法剪纸字容易滑动,剪纸的工作人员将每一个字都精心地贴在了黑色的底板上,再进行装裱。有业内人士看到成品后评价称:剪出来的字跟原字基本上一模一样。记者 张旭 文/图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