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在赣州市开展文物保护执法检查

  地面清理

  已经消失的螺蛳、4000年前的海贝、比古滇国早数个世纪的滇中青铜文化、云南神秘的古族群、完全迥异于周围文明的器物、同河南殷墟与四川三星堆相似的玉璧……这是在通海杞麓湖畔的兴义村两个深达9米多的螺蛳壳堆积考古探方里的发现,这种螺蛳壳堆积也是考古学上所说的贝丘遗址。

  9.4米深的螺蛳壳堆积分成55个小地层。“这就是一本历史书,每个地层都是书的一页,地层里的遗迹遗物就是页面上的文字,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字按顺序读出来,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部主任朱忠华说。

  历经一年多时间的发掘,考古工作者不仅发现了滇文化,还有与27年前发掘的海东贝丘遗址有关联的遗存,以及一个从未在云南考古发掘中出现的神秘文化。这个跨度两千年的完整考古遗址,揭开了在杞麓湖边生活的古人类神秘面纱的一角,无数谜题的答案等待破解。

  出土房屋屋顶

  》》》未知文明

  数千年前古人 酷爱食用螺蛳

  10月13日,从通海县城出发前往兴义村,公路边大片农田的西边就是波光粼粼的杞麓湖。仔细观察,路边和田野里的土壤中,夹杂了不少螺蛳壳。

  兴义小学位于兴义村的高地,这片高地几乎完全是由螺蛳壳混杂着土壤形成的,就连附近老房子的土墙上也能发现夹杂着螺蛳壳。本地人早已对海量的螺蛳壳习以为常。

  2015年8月2日,兴义小学扩建时,在地基下9米的位置发现了一件造型奇特的罐子,又在罐子的下方挖出一截人体骸骨。

  同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通海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兴义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历经1年的时间,考古发掘基本结束。两个毗邻的探方四周被铁栏杆围住,里面的探方四壁被近10米长的钢架固定住,并将探方四壁划分成无数小网格,最深的一个探方有9.4米,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深的贝丘遗址。

  针对螺蛳壳疏松易垮塌的困难,项目组除了用钢架结构及钢网支撑探方四壁,还用水玻璃渗透螺蛳壳,形成硅胶加固螺蛳壳。

  考古工作者发现,这些螺蛳壳并非自然湖泊沉积,而是古人采集回来食用后废弃的。螺蛳壳顶部都被掰掉,正是被食用后留下的痕迹。这些大量螺蛳居然是世界濒危物种、堪称稀有的光肋螺蛳,为云南高原湖泊特有品种,曾分布于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大屯海等湖泊,因环境污染早已不见活体。

  这些螺蛳壳是从何时堆积起来的?又是谁食用了它们?

  发掘出奇特器皿 远超考古者认知

  兴义小学腾出的一间工作室内,通海县文管所工作人员杨晓敏正在给出土器物拍照。

  31年前,刚工作不久的杨晓敏参加了玉溪地区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培训,他所在的小组调查第一站正是杞麓湖畔的海东村。与兴义村一样,海东村也被螺蛳壳占据了大半,在这里,调查组还发现了石斧、石锛、陶片。“当时有很多螺蛳壳,在上面走一踩一松,就发现了一些石器。”杨晓敏说,由于当时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加之正在大搞经济建设,有头脑的村民把螺蛳壳磨粉当饲料进行加工,“一个从东到西有八九百米长、最宽300多米的贝丘因此被夷为平地。”

  玉溪市文管所所长杨杰参加的第一次考古发掘便是在海东村,1989年,云南考古学界首次进行贝丘遗址发掘。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四流罐(四个流嘴的罐子)、鸡形壶、尖底瓶、不知用途的仿动物造型陶器,这些器物造型奇特,纹饰繁杂,远超考古工作者以往的认识。

  这些谁也没见过的器物到底属于什么样的族群?这个未知文明背后沉睡着什么惊天秘密?这些海东古人类究竟去了哪里?他们的后人在哪里?所有疑问,都没找到答案,这也成为云南考古史上的一大谜团。

  唯一的线索是经过测定,发现这一遗址距今约4000年。

  “玉溪市博物馆成立的理由之一,就是有这一批谁都没见过的器物。”杨杰说,此次发掘留下了遗憾,尽管工作人员所布探方是一般探方的两倍大,但仍抵不住疏松的螺蛳壳像流沙般往探方里滑落,“深度不到5米时就无法再开展工作,一边发掘,上面的螺蛳壳就不停往下掉,已经埋到工作人员小腿了。”

  这次发掘结束后,杨杰在杞麓湖边的杨山调查时,在村民家看到几十件完好的四流罐、三流罐、尖底瓶,与当年海东出土的器物十分类似,“村民要价200元,我们几个人身上凑不出来,就让村民先给我们留下来,等我们回单位拿钱。”杨杰说,等他们拿着钱马不停蹄赶到杨山时,村民家的几十件器物早已被别人收购。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200元真是我人生中的遗憾。”时至今日,提及此事,杨杰仍是一脸惋惜。

  据海东发掘27年之后,兴义发掘出的罐子与海东村发掘出的十分相似,两者同为贝丘遗址,又毗邻而居,当中会有怎样的联系呢?10月16日至18日,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赣州市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并召开相关座谈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志武带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炳军出席相关活动。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傅小健,省文化厅副厅长郎道先随同,市领导唐玉英、孙黎明分别陪同或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检查组听取了赣州市有关文物保护的情况汇报,并与市发改委、市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文广新局、市房管局等单位负责人及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详细了解赣州市文物保护举措、经费投入及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建设等情况。

  马志武对赣州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宋城文化,文物保护工作不容懈怠。马志武强调,赣州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宣传,为文物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重视客家文化、文物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加强革命遗址保护;要切实依法履行职责、改进工作、加强管理、不断创新,推动文物保护事业全面发展;要认真研究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围绕文物安全,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城镇建设、房地产开发、旅游发展等的关系,为地方历史文化保护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

  据悉,近年来赣州市积极用好政策,加强革命遗址保护,2013年至2015年共争取国家和省级革命遗址文保项目资金超过3.6亿元,其中革命旧址旧居151个工程项目专项资金超过2.3亿元。其间,检查组一行还实地检查了龙南客家围屋文物保护情况和赣州通天岩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情况。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