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博物馆与儿童之间的桥梁

文物动物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动物园

 

  儿童的成长发展是国家关注的重要课题。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机构,在培养儿童兴趣、满足儿童发展需求、探索儿童教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期间,广东省博物馆推出了儿童专题展“文物动物园”,通过200多件动物形文物以及大量的互动游戏项目,激发孩子们的艺术创作能力以及保护动物的思考。

 

  借此次尝试,近日,由广东省博物馆协会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基金会和北京洛德文化中心协办的“2016年博物馆儿童教育研讨会”在广东省博物馆召开。研讨会聚集了42位国内外知名的博物馆教育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本次研讨会围绕“博物馆儿童教育”这一主题,在分享和交流国内外先进的博物馆儿童教育理念和优秀案例的基础上,集中探讨博物馆与儿童的关系、儿童空间设计等内容,共同提升对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此外,研讨会通过网易直播的方式,让更多人关注博物馆儿童教育、参与研讨会议、共享探讨成果。

 

  让孩子在好奇中学习

 

  博物馆是提高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一环,当今博物馆儿童教育的任务重大。

 

  波士顿高等美术馆教育部主任帕特夏·罗德瓦尔德认为,博物馆是儿童探索的一个非正式的环境,儿童可以自己选择开展的活动,通过展品认识周围的世界,并且有机会跟其他孩子、家长或者博物馆工作者互动和学习。“小孩子天然的好奇心将推动他对环境进行探索和互动,会让他跟别人分享。在展览策划中,以儿童为中心,理解社交、环境、儿童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针对儿童的策展工作的关键。”

 

  呼和浩特市儿童探索博物馆馆长张旎认为,尊重儿童的发展需求,而不是成人对物品的诠释,要把儿童的特点考虑进去:动手体验、开放的互动方式、有角色扮演的机会、有合作的机会、有故事线的引导等。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动物园”策展人之一彭哲也表示,提到文物往往是在讲历史,这是离儿童最远的层次,因此需要在故事性上进行发掘,逐渐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调动他们的好奇心。

 

  如何调动儿童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史密森早教中心主任莎伦·谢弗举例,现在博物馆的展品一般不让游客触摸,但是可以专门做一个可以触摸的展品区,孩子会特别愿意去触碰。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周婧景也认为,一些模拟装置,或者色彩明亮度高的视觉设计,都可以让孩子产生触摸和互动的冲动。此外,许多专家提出,如何把儿童展览的娱乐性和普通娱乐性场景进行区分,使其呈现真正寓教于乐的环节,这是博物馆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

 

  探索多样化展览方式

 

  不少专家认为,博物馆的儿童展览方式有待完善。张旎说:“博物馆的教育目标应当从展陈方式上清晰体现。我们想培育的是记住物件年代、材质和故事的人,还是能够欣赏、思考和创造的人?很多时候我们的目标是后者,但方式是前者。博物馆儿童教育需要先明确目标,再分年龄段,思考不同年龄儿童适合的内容和方式。”据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已经有针对18周以上儿童开展的展览活动,在我国的一级博物馆中,只有20家左右有针对学前儿童的活动或者空间。实际上,幼儿是博物馆的潜在观众,可以通过较好的活动形式让他们形成博物馆情结,成为终身学习者,而且这样的观念会一代代传下去。

 

  许多专家指出,大多数博物馆不是儿童博物馆,但是可以结合自己的展览内容,设计一些教育活动项目。比如,书画展品特殊,受众相对较窄,怎样让儿童走进书画展览,感受书画的魅力,获得相关的知识?广东省博物馆与学校教师联合,给孩子们布置描写春天的作业,开展到书画里找春天的活动,让孩子既不会感到枯燥,又可以亲身感受岭南地区不太明显的春天。

 

  肃穆庄严的革命类博物馆如何开展教育活动?来自辽沈战役纪念馆的相关负责人李曼分享了“辽沈战役纪念馆青少年志趣之旅”的活动。他们带领孩子们欣赏辽沈战役纪念馆园林之美、建筑之美、陈列之美,还开展了一些定向越野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来纪念馆还可以这样参观,增强纪念馆的魅力。

 

  牵手家长、教师,共推博物馆教育

 

  莎伦·谢弗指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需要有目标和理念的引导。博物馆工作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进行适当的引导。

 

  帕特夏·罗德瓦尔德表示,中国家长往往更加关注知识,希望博物馆解释、说明展品的知识和历史。因此,需要跟家长解释那些针对儿童的探索性展览的初衷和目的,甚至给家长提供一些培训,让家长能够安心带孩子走进博物馆。“此外,我们还希望家长把相关教育理念带回家,在家中跟孩子用同样的方式互动,这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张旎表示。

 

  除此之外,四川博物院有关负责人钟玲认为,博物馆教育必须有大量的教师参与进来。“一名教师可以影响许多学生,博物馆的影响力可借助教师走到学生身边。”长沙博物馆有关负责人刘晴贤也指出,面对大规模的学校参观和活动需求,有效、快速地获取活动反馈平台非常重要。例如,灵活运用微课堂等网络资源,对于获取学生反馈也会更加便捷和有效。

 

  广东佛山顺德中学教师卢悦云表示,博物馆活动能够与孩子的学校课程接轨,梳理课本知识、拓展知识的纵深度。“在博物馆资源日益丰富和多元的今天,博物馆展现的是人类最辉煌的文化。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博物馆成为孩子的情结。”她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