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文物古迹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2016-10-12 15:30:01 作者:王国良 来源:收藏快报 已浏览次
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总会有一种情感——当它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即使再稀奇宝贵也会因岁月磨砺而变得暗淡平凡;而一旦失去的时候,却总能激起内心的波澜,令人思绪万千,感伤不已。文物古迹,大概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国家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不断增强——法律法规层面上加大宣传力度,技术层面日趋科学严谨,资金层面也得到大力支持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文物得到妥善保护。然而,近段时间以来,又频频传出文物古迹遭遇噩耗的消息,被媒体广泛报道,再次触动了民众内心的敏感神经,引发人们对文保工作的强烈关注。
仅从7月份以来,就有四次令举国痛心的“文保事件”被广泛报道:7月,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清东陵半年之内连续两次被盗;8月,开国上将刘亚楼故居在哈尔滨双城遭强拆;9月份则有两次:一次是“莫兰蒂”台风一波带走了三座国宝级廊桥;另一次则是有着“最美野长城”之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辽宁绥中小河口长城,被文保部门修成了“水泥路”。
探究这几次“文保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轨迹,笔者发现,如果把“莫兰蒂”台风摧毁三座国宝级廊桥,勉强归为“天灾”的话,其余三起事件无疑是彻彻底底的“人祸”。令人惊诧之处还在于,“天灾”与“人祸”导致的噩耗,却走向了两种不同的命运。遭遇“天灾”摧毁的国宝级廊桥,因得益于当地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和当地民众积极自发抢救,主体架构得到妥善保全,重新站起指日可待。而面对“人祸”,无论是连续被盗掘的清东陵、拆除了的刘亚楼故居,还是经历了层层审批、规划、设计和施工的绥中小河口长城被变样修复,却依然处在难以挽回的境地。
文物古迹是美的使者,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彰显的是坚强的身躯,传递的是知识和财富,带给后人的是无尽的荣耀和发自内心的愉悦。“天灾”并不可怕,每一件文物古迹的存在就是明证,岁月的磨砺和风雨的敲打不曾让它们屈服,历代人的悉心呵护在它们身上留下了传世佳话。“人祸”亦非不可止,面对文物古迹心存敬畏和感恩之心,现实的欲望便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收敛。善待文物古迹,让它们静静地诉说和传颂,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