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文物古迹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总会有一种情感——当它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即使再稀奇宝贵也会因岁月磨砺而变得暗淡平凡;而一旦失去的时候,却总能激起内心的波澜,令人思绪万千,感伤不已。文物古迹,大概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国家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不断增强——法律法规层面上加大宣传力度,技术层面日趋科学严谨,资金层面也得到大力支持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文物得到妥善保护。然而,近段时间以来,又频频传出文物古迹遭遇噩耗的消息,被媒体广泛报道,再次触动了民众内心的敏感神经,引发人们对文保工作的强烈关注。

  仅从7月份以来,就有四次令举国痛心的“文保事件”被广泛报道:7月,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清东陵半年之内连续两次被盗;8月,开国上将刘亚楼故居在哈尔滨双城遭强拆;9月份则有两次:一次是“莫兰蒂”台风一波带走了三座国宝级廊桥;另一次则是有着“最美野长城”之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辽宁绥中小河口长城,被文保部门修成了“水泥路”。

  探究这几次“文保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轨迹,笔者发现,如果把“莫兰蒂”台风摧毁三座国宝级廊桥,勉强归为“天灾”的话,其余三起事件无疑是彻彻底底的“人祸”。令人惊诧之处还在于,“天灾”与“人祸”导致的噩耗,却走向了两种不同的命运。遭遇“天灾”摧毁的国宝级廊桥,因得益于当地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和当地民众积极自发抢救,主体架构得到妥善保全,重新站起指日可待。而面对“人祸”,无论是连续被盗掘的清东陵、拆除了的刘亚楼故居,还是经历了层层审批、规划、设计和施工的绥中小河口长城被变样修复,却依然处在难以挽回的境地。

  文物古迹是美的使者,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彰显的是坚强的身躯,传递的是知识和财富,带给后人的是无尽的荣耀和发自内心的愉悦。“天灾”并不可怕,每一件文物古迹的存在就是明证,岁月的磨砺和风雨的敲打不曾让它们屈服,历代人的悉心呵护在它们身上留下了传世佳话。“人祸”亦非不可止,面对文物古迹心存敬畏和感恩之心,现实的欲望便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收敛。善待文物古迹,让它们静静地诉说和传颂,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