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一中西合璧式的百年豪宅已成危房
这座“豪宅”大有来头
昨天上午,81岁的沈树森又一次打开沈家坎大屋的大门,看着里面残败不堪的景象,老人陷入了深思。他说,大屋被称作“沈氏豪宅”,曾经豪华无比,他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据悉,位于嵊州市浦口街道沈茹新村的沈家坎大屋是该市保留至今的中西合璧式宅院中规模最大的一座,2002年8月被公布为嵊州市文物保护点。
“沈家坎大屋的保护价值不容置疑,但要让它重振昔日雄风,就得好好修缮。”近日,嵊州市文物部门通过调查,发现因产权归属和维修资金等问题,“豪宅”的保护遇到了难题。
虽然搬离“豪宅”数十年,但沈树森仍然记得当初在里面生活的点点滴滴。“房子是我爷爷建造的,那时我还小,但知道我家很富有,家里除了爷爷奶奶父母叔伯外,还有保姆,大屋里生活着30多人,非常热闹。”老人回忆道,小时候他和小伙伴经常在屋子里捉迷藏、做游戏。
沈树森的爷爷叫沈振隆,是一位实业家。“沈振隆以酒业起家,辛亥革命后,‘越茧之美甲天下’的嵊县蚕丝风靡各地,他以敏锐的商业头脑把蚕丝生意做到了大上海和欧洲。”有知情者告诉记者。
据悉,沈振隆在青岛结识了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于1917年邀请其设计建造豪宅,历时3年完工。拉查鲁维茨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设计师,著名的青岛德国总督府(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就是他设计的。
沈家坎村的老人们说,沈振隆富甲一方,为人耿直,乐善好施,在村民中享有良好的口碑。
因保护不力被撤销文保点
在沈树森印象中,豪宅名副其实,无论是规模还是建筑风格都显得非常豪华。
据资料介绍,沈家坎大屋坐北朝南,前后有三进,分别为门厅、中厅、后厅,整组建筑为二层楼屋。大屋以传统建筑布局,成南北中轴对称排列,建筑外立面和细部融入了大量西洋建筑元素。高大的弧形外墙配以典雅华贵的异国雕饰,尽显欧式建筑风情;屋内中式立柱、檩条、粉墙也配有中式传统图案雕饰。嵊州市文管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沈家坎大屋是嵊州市为数不多的中西合璧式宅院中规模最大、格局完整、工艺最精的一座。
然而,眼前的大屋除了外墙仍能看到它的雄伟和壮观,屋内却是破败不堪。梁柱残缺,回廊悬在半空,后进的屋顶已大部分倒塌,随处生长的杂草更显出它的苍凉。据村干部介绍,村委会顾及村民人身安全,曾向嵊州市文物部门争取了2万元资金,在大屋西外墙的外侧新筑了一道围墙,以防老外墙倒塌伤人。
保护“豪宅”遇到了难题
这样一座具有较高历史和文物价值的百年老房子,因为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变成如此模样,让不少文物工作者痛心。嵊州市文管处的工作人员认为,作为历史建筑,沈家坎大屋的保护价值不容置疑,采取保护措施也迫在眉睫。但据他了解,目前面临两个难题:产权归属和资金。
据悉,解放后沈家坎大屋被收归国有,曾作为城东区公所驻地,上世纪70年代又作为城东中学和浦口中学校舍,80年代,当时的浦口镇政府在该宅办了家丝织厂,90年代初,丝织厂经营不善,贷款10万元,后因无力还贷,将房产抵押给了某银行。
“若进行维修,必须先明确产权人,再根据文物法的规定,由当地政府、产权人负责维修项目的实施和维修经费的落实。”嵊州市文管处的工作人员说,若修缮完毕,条件成熟时,可将它重新列入文保点。
昨天,记者采访了浦口街道的一位负责人,他表示,修缮沈家坎大屋需要数百万元资金,目前而言这笔资金难以一下子解决。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