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考古需要注意考古学伦理问题

  随着公众考古活动的开展,公共考古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2016 中国首届考古学大会·郑州共识》认为要“认真坚持考古为人民的理念,大力开展公共考古,努力做好考古成果的宣传和考古知识的普及,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不容忽视的是,考古在走向公众时,首先面对的却是民众的误解与质疑:“考古就是挖墓”“考古就是挖宝”,更为偏激的观点甚至认为“考古就是合法的盗墓”。这些误解与质疑,令考古学者无奈但又不得不面对。

  公众对考古学的误解与质疑,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考古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公众对考古成果的接受能力有限,加之其对考古本身了解不足, 而考古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易于让公众做出基于自身观念的道德评判;二是中国悠久的墓葬文化对社会观念的塑造影响深厚,保护墓冢成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盗墓行为历来是社会所不齿的丑恶现象; 三是近年来社会上“文物热”、盗墓类小说的流行,加之公众的猎奇、寻宝心理,个人认知与思维习惯导致民众常将这方面内容与考古产生联系。可以看出,对于公众的无意识性误解,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来化解;但基于民众本身的道德性质疑,及其所反映的伦理问题,则需要学界的重视。为减少误解,考古学界需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对公众的误解以直面回应,最大可能地争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首先,考古研究及实践要重视伦理问题。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各类人工遗存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自然遗存,而墓葬是其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导致考古实践与普通民众的道德观念产生冲突。有关考古学与伦理道德的争论,民国时期戴季陶和以徐炳旭为代表的考古学家的论战最为著名,虽然考古学以科学的名义赢得了这场论战,但随着价值多元化的冲击,单纯的“科学主义”观点已难以令人信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墓葬发掘的合理性、出土遗物的所有权等方面,这要求学界需加强考古学伦理的研究,为考古实际工作提供完善可行的伦理规范。

  基于宗教和历史原因,国外对墓葬发掘、人类遗骸的研究一直饱受争议,美国、以色列、英国等国家甚至以法案的形式,对墓葬的发掘、人类遗骸的处理做出了严格规定。而在国内,考古工作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在对待人类遗骸上,《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规定“人工遗物应全部采集,人类遗骸、哺乳动物骨骼一般应全部采集”,而对研究后的人类遗骸处理,并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加之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导致考古在走向公众时,引起公众的道德质疑。借鉴相关学科的经验,有助于考古学完善自身。如医学学科与日常伦理密切相关,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理论上,形成了医学伦理学这一交叉学科;实践上,形成了一定的行业伦理规范, 并建立了伦理委员会制度,推动了医学实践与发展。考古学界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人类遗骸的发掘、研究、处理等各个环节,应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在遗物的处理方面,由于社会环境及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导致公众对出土文物的所有权认识不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同时,“国有文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体现文物的国家所有性质,就要让公众享受到考古成果带来的益处。一要做到文物信息透明化,保障民众的知情权。随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日渐完成,为文物信息透明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首都博物馆建立了国内首个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示平台,让社会共享普查成果,受到了公众的欢迎。二是让公众尽可能享受到最新的考古成果。历经5 年多的海昏侯墓发掘,自2015 年开始受到媒体的关注,相关部门又先后于江西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两次重要的临时展览。短时间内推出重要展览,让民众享受到最新的考古成果,体现了出土文物的国有性质,回应了部分民众的质疑。考古学界、媒体、博物馆之间的密切配合,也为今后的公共考古实践提供了新经验。

  其次,推动行业伦理规范的制定。伦理是指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合理的伦理规范有利于行业的自律与发展。目前,其他地区的考古学或人类学界,都制定了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行业伦理道德规范,如美洲考古学会的《Principles of Archaeological Ethics》、台湾地区的《台湾人类学与民族学学会伦理规范》等。国内考古学界,涉及考古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的法律或文件,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等,但对于考古行业伦理道德规范,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书面表达。这一缺失,不仅导致在业内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上缺乏参考,而且在面向公众时也缺少权威性的解释。但也应认识到,对于考古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业内已经形成了一定共识。《2016 中国首届考古学大会·郑州共识》就再次提到:“遵守职业道德和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不收藏文物,不参与文物的买卖,与盗掘和非法倒卖文物行为做坚决的斗争,保护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建议学界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前提下,细化行业共识,尽快推出适合国内具体情况的考古从业人员伦理道德规范,服务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加强对墓葬盗掘及相关现象的研究。以墓葬盗掘为代表的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是国际社会面对的共同问题,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有必要加强对盗掘现象的研究。对盗墓行为的研究,能为打击文物犯罪提供智力支持,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向公众展示性质恶劣的文物违法案件,有利于公众充分认识到墓葬盗掘的恶劣性,正确看待盗墓及破坏文化遗产等犯罪行为, 消除对考古的误解,推动社会共同保护文化遗产。另需提及的是,以《鬼吹灯》、《盗墓笔记》为代表的盗墓类小说的流行,主要是以其诡异刺激的故事场景、新奇的悬念设置得到公众的喜欢。盗墓类小说作为一种阅读选择,无可厚非,但休闲选择与社会正确观念须有一定的区分。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模式的迅速发展, 平等、尊重的交流视角越来越成为选择,“公众导向”的发展阶段已经提前到来。考古学界需要重视以往忽视的伦理问题,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的传播特点,做好考古成果的宣传和考古知识的普及。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