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泉州守文物 一生只为一事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真武庙门口的这方禁示碑,上世纪70年代差点成了地基石,温太平当时把残件抱回庙里

 

  70岁的温太平,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在他眼中,泉州这片土地诠释着一种信息:海丝古迹流传至今的文化,是滋养泉州人爱拼敢闯的“土壤”。

 

  2001年泉州正式启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他曾参与真武庙、江口码头等遗迹的文史梳理。“如今三个5年过去了,酝酿已久的申遗梦,变得越来越真切,人们越来越积极主动参与。”他说,令他感受最深的是身边居民的变化,“以往真武庙坏了就坏了,现在哪里漏雨、破损了,他们便会心急如焚地赶来告知。”

 

  温太平从小就在法石社区的石头街上闯荡,长一公里多的石板路,紧邻晋江,沿江曾分布五个码头,街岸两边都是航海者。小时候,他的父亲也从这里的江口码头登船出海。

 

  古渡和经塔,小时候他不懂。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他在西北参军,时常连绵数十公里荒无人烟,黄沙满眼。“那时候,我第一次惊觉,家乡泉州是多么有人文气息。”

 

  退伍后,他迫切想了解自己生长的这个地方,所有和地方文史有关的书,能收集到的,便一一拜读,拜访文史专家,在乡野间开始一个人的考古之旅。

 

  几十年的研究,他成了大家口中的“法石通”,所有文物、古迹、史料都留存在他的脑子里,帮着社区为各个文物点编写申请市级文保单位的资料,前后发表了几十篇文史研究的文章。

 

  海丝申遗,法石社区的真武庙和江口码头,一并被列入了申遗点。作为真武庙文管组常务副组长,温太平尤其欢欣。

 

  他家就在真武庙的山门外,在庙里玩耍,在庙里的学堂读书,庙里有几个台阶、几方石碑,他都一清二楚。庙门口那方清朝同治四年的禁示碑,是他在上世纪70年代救下的,当时差点成了村人家中的地基石。他把被砸成4段的残件,一块块抱回庙里,直到1985年,真武庙重新修葺,这块碑才被复原到庙门口。

 

  “山门入口处,那对萌态生生的风狮爷,也是在我的呼吁下复原回来的。右边这只已经千年,左边这只是后来再造的。”温太平对真武庙有着很深的感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到庙里当义工,做了几十年义务讲解员。“199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到真武庙时,我就是当时的讲解员。”

 

  “越了解法石,越心疼江口码头上的‘宝箧印经塔’。这座塔原有7层,是泉州港的航标塔,见证了海丝的历史,可塔身的构建遗失了很多。”找寻多年,温太平终于偶然在码头路边的隐蔽处,找到了宝塔上的一块刻有“佛法僧宝”的石构建,并在史料的佐证下,将它复原到了塔身上。

 

  年岁渐高,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守护好真武庙和江口码头,将海丝古迹完整地交给下一个一千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