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名人故居不能观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谭嗣同故居等一批名人故居的破败现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各方关注。北京市西城区文委日前表示,西城区已决定从沦为大杂院的会馆和名人故居保护类文物入手,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对辖区内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会馆类、名人故居类文物全部实现腾退保护。

 

  老北京城文物荟萃,文化遗迹举目可见,仅西城区目前就有三级以上文保单位181处,还有尚未核定等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182处。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既是时代风雨、人世沧桑的见证,也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信物。今人登门造访于斯,遥想追慕,或领略蕴藉其间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或因寄所托,激扬思绪,不免感慨系之。

 

  也因此,名人故居、旧时会馆不再是一处处冰冷的古旧建筑,不再是窄街陋巷中破旧的院落,而成为今人与古人对话的纽带。试想,当人们抚摸着雕花砖砌就的门洞,注视院落中已洒满浓荫的老树时,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而这样的感发,又绝不仅仅止于心理与情绪,同样会指向文化与文明,莽苍苍的旧日时光,以及活色生香的风流人物,尽在眼前。

 

  此番北京市西城区表态要对会馆类、名人故居类文物全部实现腾退保护,值得期待。此举不仅是那些濒临破坏文物的福音,也是寻回北京文化记忆的德政工程。相比较此前的选择性保护而言,这一次格外强调“全部”“应保尽保”,亦是一种积极的努力。老城譬如舞台,台上的名人至少就文化价值而言,并无轩轾之分,一体保护,没有差别,正体现了对历史、对文化的深切敬意。

 

  特别是对那些在评价上尚有争议的名人,大可以将评价与文物保护区分开来。像谭嗣同、沈家本、康有为、老舍等人的故居自不待言,即便是洪承畴、段祺瑞、冯国璋一干人等,其故居同样有保护的必要。事实上,这些年来,这些观念上的问题已不再是保护的障碍,更大的问题在于,数量众多的名人故居往往存在腾退难、管理难的现实困扰。

 

  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名人故居目前只是挂了一个保护的牌匾,里面仍是一个个大杂院,生活着众多的居民。而鉴于产权多样、安置方式、利益诉求等诸多方面的复杂情形,名人故居保护每每出现“舆论热、操作冷”的尴尬局面。很多政府层面的努力,到头来,往往只剩下响亮的口号与原地踏步的“效果”。

 

  腾退、安置等现实困难确实存在,但以政府目前的财力而言,若是真的重视、真的推动,似乎也并非无计可施。既然公共财政可以巨量投向基础设施、办公场所,则同样也可以在保护名人故居上加大投入。毕竟,从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段看,保护真的文物总比营造假的古董更划算,也更符合民众的公共利益。

 

  退而言之,名人故居保护也未必只有政府全包全管一途。也可以进行路径创新,引入社会力量,采用更开放、宽泛、多样的保护、管理、运行方式。比如采用社区居民、参观者、政府、利用经营方等主体共创多赢、互动发展的模式进行保护。在很多国家,名人故居的保护除了营造博物馆之外,还与居住房、餐厅、咖啡馆、图书馆、画廊、展览等形式结合,实施多样化保护。

 

  无论如何,名人故居保护时不我待,沧桑老宅已经不起几番风雨。一定要先行动起来,不能等待和观望、在无休止的搁置中听任其无可奈何地颓败。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