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农业起源的多维度、跨学科研究讲座纪要

  2016年9月23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16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十一讲在考古研究所八楼会议室举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东亚系的吉迪(Gideon Shelach-Lavi)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东北地区农业起源的多维度、跨学科研究——以阜新项目的初步研究结果为例”的学术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梁中合主持并点评,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郑州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们听取了此次讲座。

  “东北地区农业起源与定居”是由希伯来大学、吉林大学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考古研究项目,自2012年开始至今已经进行了5年。在讲座中,吉迪教授就该项目的缘起和学术目标、实施的方法及初步的研究结果向听众进行了介绍。

  由狩猎采集向农业定居社会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发展之一,它促进了人类社会向复杂化的转变。但对这一转变背后的具体原因和过程,我们还缺乏细致的了解,而根据目前的考古材料,这一过程也远比我们之前认为的要复杂。中国北方地区是世界上农业独立起源的中心之一,特别是东北地区发现了早期的定居聚落和驯化作物,为我们探讨狩猎采集向定居农业的转变提供了极佳的研究材料。吉迪教授选择阜新地区作为研究区域,试图回答如下三个问题:东北地区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的转变过程是什么?这一转变发生的时代和速率如何?早期定距聚落的生业经济是什么?

  在讲座中,吉迪教授首先详细梳理了中国北方旧石器晚期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如细石器、装饰品、研磨器的大量出现,这些新的变化可能构成了向农业转变的基础。紧接着他对阜新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介绍,该项目可分为大面积的区域系统调查和小规模的试掘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区域系统调查项目组分2012、2013年两个季度对阜新地区115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调查,其方法与吉迪教授之前领导的赤峰地区调查项目类似,但也有一些变化,如调查单元的面积更小更精细、对调查区域内的石器也进行了系统采集。项目组采集到了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夏家店下层、高台山直至汉代等多个时代的遗物。根据对新石器时代早期小河西、兴隆洼文化的初步对比,小河西时期的聚落海拔较高,兴隆洼时期聚落海拔则有所降低。吉迪教授又根据调查的初步结果比较了赤峰与阜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口变化趋势:赤峰地区从小河西到红山时期人口不断增长,人口的高峰出现在红山时期;阜新地区人口的高峰出现在兴隆洼时期,至赵宝沟和红山时期,人口则出现了下降,这也可能反映了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向农业转变的不同道路。

  项目第二部分是于2015年4——5月对调查范围内分属小河西和兴隆洼时期的两个遗址进行的试掘。在发掘过程中使用了浮选等方法全面采集遗存,多种技术手段被运用到了遗存的分析中,如GIS、气相色谱、植硅体分析、孢粉分析、残留物分析、岩相分析等。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小河西到兴隆洼时期的文化变迁是相当迅速的,但东北地区农业起源的过程远比我们以前认为的要漫长,即使在公元前六千纪的早期定居社会中,野生资源依然在生业经济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讲座的最后,吉迪教授对未来这一区域的工作进行了展望,将来项目将会进一步对野生资源在史前人类食物中占据的比例、驯化资源利用的数量等问题进行研究。

  讲座结束后,与会学者围绕此次讲座的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许宏研究员表示目前在中国考古学的转型期,吉迪教授在中国东北从事的此类研究是很难得的榜样,其与纯西方的考古学研究不同,充分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区域系统调查的大背景下也能做到精细化的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论是研究思路还是方法,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张雪莲研究员也对吉迪教授的研究方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种细致的工作精神值得我们共同学习,同时将吉迪教授的研究结果与先前国内的骨质检测相对比,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又一思路。王树芝研究员在充分肯定该项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讲座中出现的黍与粟的英文词汇进行了区分,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同时,大家还就陶片数量可否反应人口的密度、野生与驯化资源在陶器使用中的差别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最后的总结性发言中,梁中合主任表示此次讲座对我们如何在田野考古中获得更大的信息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启发,中国的田野考古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很多的信息都存在缺失,而吉迪教授的这种多学科协作的研究方式正是我们所需加并且应该加强的。多学科技术与考古学的有益结合,对我们通过有限的古代遗物来提取更为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