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遗韵音乐文物展专题赏听活动在北大举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9月10日晚, 受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邀请,为配合《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专题展》,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鸣鹤园”内,举办了《华夏遗韵音乐文物展专题赏听暨北京大学仲秋古乐雅集》专题演出活动。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段勇、敦煌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北京大学副校长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馆长杭侃、敦煌艺术研究院院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项阳、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副院长张得水、刘玉珍等领导嘉宾及来自首都各界的近300名观众观看了专题演出活动。

 

  音乐会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任勾霞主持。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在致辞时说:华夏古乐团是河南博物院展览教育方式的一种艺术延伸,是基于河南博物院音乐文物馆藏和研究基础上的舞台化展演模式,音乐文物在展厅中的陈列是属于静态化且比较分散,观众无法听到它的声响和整体的组合形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开始对音乐文物进行研究、复原,进行舞台化的创作展演。音乐文物是音乐文化的物质载体,从中原地区华夏文明音乐文化的主要形态,可以看到华夏文明中文化发展与历史沉浮的缩影,我院华夏古乐团的展演能够加强学生和公众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认识,更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明的理解。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项阳教授介绍了参与演出的古代乐器骨笛、陶埙、编钟、瑟等历史源流,古乐的传承与流变等等。

 

  赏听会共分为三个乐章:“博古怀雅:音乐考古舞台化复原”、“天心梵乐:北京智化寺佛乐”、“燕园新韵:丙申仲秋诗乐”,由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艺术团以及智化寺音乐队演出,将复制的出土音乐文物用于演奏。一曲《远古的回响》拉开了由华夏古乐团表演的第一乐章的帷幕,这首古曲中演员演奏的是舞阳贾湖骨笛与史前陶乐器。《商颂·玄鸟》由殷墟出土的音乐文物铜铙、陶埙、磬、鼓为乐器,再现了商代庙堂祭祀场景;《诗经·小雅·鹿鸣》是一首迎宾乐曲,以出土的编钟和编磬,与用传统的字调吟诵相结合;中原传统板头曲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乐种,在明代中叶之后流行,2006年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首《上下楼》中含有很多中原地区音韵。

 

  第二章由北京智化寺佛乐为自500年前明代传承而来,智化寺建于1444年,距今五百多年,是北京市存在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智化寺祭乐,源自于宫廷,为京城的达官贵人佛教祭祀而用,至今已传承到了第27代(演奏人),分别演奏了《三皈赞》和《拿天鹅》。

 

  第三乐章为河南博物院复原的古乐。当晚演出的许多节目和乐器都是音乐文物的复原,也是根据古代曲谱创编的,不仅能欣赏文物,也能看到这些文物的具体应用,演出形式,来丰富展览形式,传递了音乐文化,是塑造东方人文的重要方面。唐代乐·舞系列选取了根据敦煌藏经洞《敦煌乐谱》译谱编配的《倾杯乐》和以河南出土的唐代乐舞图象为依据编配的唐代舞蹈《瑞鹧鸪》,以仿唐十三弦筝、仿唐琵琶、仿唐箜篌等唐代乐器的性能复原为基础,以唐代坐部伎乐佣为演出形式再现大唐乐舞之风;此外还有琴歌《晴空月儿明》、琵琶与排鼓合奏《商调水底鱼》,以唐诗吟唱《阳关长别》为终曲。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在谈到这次活动对于北京大学的学子来说有什么意义时,他说:“一个校园不能没有诗歌和音乐,对于北大尤是如此。安排这一演出一方面是为了活跃和丰富学生的校园活动,另一方面是想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文化修养。”

 

  本次在赛克勒考古博物馆举办的两个展览和中秋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了北大校园,丰富了学子们的艺术教育活动。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