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石城和文明化进程——中国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早期石城和文明化进程——中国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于8 月16 日至18 日在陕西神木县召开,会议由陕西省文物局、榆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神木县人民政府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承办。本次会议共有138 位中外学者参加,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以及来自湖北、浙江、安徽、内蒙、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省(自治区) 共33 个科研院所;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等15 所国内高校;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俄勒姆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印第安纳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等10 所国外高校。

  学术讨论概述

  会议分为两个讨论组,分别在六个大的主题框架下展开讨论:石城与社会、文化与交流、玉器研究、环境与生业、科技探索及文明探源。

  石城与社会:围绕城址与古代社会的演进展开,共有8 项发言,其中5 项为考古新发现的介绍,3 项为相关研究。其中孙周勇总结介绍了石峁遗址近年的考古发现,邵晶讨论石峁城址的年代与分期,王晓毅和张光辉介绍了山西兴县碧村的区域考古调查与发掘收获,郭小宁介绍了石峁聚落群中的两个遗址木柱柱梁和神圪塔梁的考古发现,方辉综合讨论了石峁遗址所见筑城仪式,王永波介绍了山东寿光边线王城的考古发现,王芬介绍了大汶口文化聚落焦家遗址2016 年的考古收获,戴向明则从聚落的角度宏观的讨论了北方地区社会的复杂化进程。

  文化与交流:围绕考古学文化与区域文化交流展开,共有11 项发言。其中罗森将石峁放在半月形文化带和欧亚草原中观察文化与人群的交流与互动,李旻认为石峁处于东亚、北亚、中亚三个文化互动圈的交汇处,宫本一夫认为石峁的铜器可能是与赛马-图尔宾诺文化交流的产物,高江涛系统的比较了陶寺与石峁的关系,久保田慎二从陶器的角度将石峁、新华等遗址与陶寺进行了比较,齐藤希勾勒了从新石器至西周时期晋陕高原陶鬲的谱系,马赛讨论了龙山晚期至商代陶器与铜器所见的三角刻画纹,王炜林和马明志讨论了龙山至商代河套地区陶鬲的谱系与石城聚落的兴衰,魏兴涛分析豫西晋西南地区龙山时代遗存后认为不存在三里桥类型,常怀颖提出商、周的车马埋葬存在10 大差别,张鹏程梳理了黄土高原从斝到鬲的演变过程。

  玉器研究:共有9 项发言,集中讨论了玉器的相关问题。邓聪梳理了出土与传世的牙璋后认为牙璋是东亚国家政治制度的一种物质标志,燕生东比较了石峁与海岱系玉器的异同与关系,刘云辉认为石峁遗址大量出土的玉器是是方国强盛繁荣的证据,邓淑苹认为石峁先民创制的墨玉牙璋和有领璧的传播需要结合文化背景来研究,方向明认为观念的流动贯穿了玉器文化的三个阶段(良渚-大汶口、龙山、二里头),秦小丽试图通过玉器的交流网来观察中国南北两大文化圈的联系与交流,何驽认为石峁集团中玉器具有货币功能,栾丰实认为石峁玉器的源头在山东大汶口-龙山文化中,顾万发认为牙璋的造型源于大气光象。

  环境与生业:共有12 项发言,讨论了经济形态、人骨、动物骨、植物、淀粉粒、环境等问题。张弛讨论了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牛、羊、小麦等在当时生业体系中的作用,崔建新用石峁附近采集的一个全新世剖面讨论了遗址周边的气候变迁,陈靓分析了石峁城址祭祀坑出土的头骨,胡松梅和杨苗苗通过分析石峁遗址2012-2013 年度出土的动物遗存讨论了环境与经济形态,赵志军和高升根据石峁遗址的植物浮选结果认为石峁先民以农耕为主兼营家畜饲养,陈相龙从CN 同位素的角度认为石峁先民兼营粟作农业、草原畜牧和狩猎采集,罗运兵认为石峁所出鳄鱼骨可能与鼍鼓传播、鳄鱼豢养有关,刘莉和赵昊通过淀粉类分析认为石峁先民的生计形态为农牧兼营,张居中讨论了淮河上中游地区史前稻旱混作农业的问题,刘歆益讨论了新旧石器之交农业与定居的关系问题,Martin Jones 讨论了史前食物全球化传播中的人类行为和环境适应问题,Tricia E. Owlett讨论了石峁聚落群在动物的放牧、生产、管理、分配和动物资源的消费模式方面的异同。

  科技探索:围绕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展开,共有12 项发言。吴小红介绍了石峁遗址的测年结果,梅建军和陈坤龙介绍了石峁遗址出土铜器和铸铜遗物科学分析结果,付巧妹通过DNA 分析讨论冰河时期的欧亚人群的连续性和人群重组问题,范安川介绍了石峁和寨峁梁遗址的释光测年结果,赵春燕通过锶同位素分析认为石峁遗址的动物基本为本地饲养,蔡大伟介绍了石峁遗址出土黄牛的DNA 分析结果,Corinne C. Deibel 介绍了便携光谱仪对神木石峁、新华玉器的分析结果,邵安定介绍了石峁遗址出土壁画的材料及工艺,王小娟讨论了陶寺遗址制陶原料的分析结果,吕宇斐介绍了石峁古城外城东门的天文考古学观测结果,李玉虎介绍了石峁遗址稳墙体、防坍塌、防盐害的技术手段,周萍介绍了石峁遗址保护规划工作的进展情况。

  文明探源:共有3 项发言。裴安平反思了文明起源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范式,方勤认为史前各文化的文化传统汇聚成信仰、礼制和王权为核心的夏商周时期的国家文明,易华认为石峁可能是夏的第一个都城。

  发言摘录

  孙周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系统介绍了2011-2016 年石峁遗址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成果、外城东城门址及后阳湾、韩家圪旦及樊家庄子等发掘情况,测年、古植物、动物、体质人类学研究成果等多学科研究的成果以及文物本体保护、保护规划及展示利用工作进展,并着重介绍了正在发掘的连接“皇城台”、内城东门和外城东门的道路。

  吴小红(北京大学) 介绍了石峁遗址中人头坑的人头骨样品76 个,居址的动物骨和植物样品54 个,共计130 个样品测量得到的碳十四年代数据200 多个。这些样品的的年代大多落在2200——1780BC 之间。

  罗森爵士(英国牛津大学) 比较了石峁、牛河梁、夏家店下层的石构建筑以及欧亚草原的阿凡那切沃文化的库尔干、明努辛斯克盆地的奥库涅夫文化墓地,而后讨论了石峁遗址出土玉器与周边区域的关系。进而提出石构建筑、金属器、玉器、陶器的交流系统问题。

  方辉(山东大学) 认为石峁集中埋置的人头骨、墙体中出土玉器和石雕人头像,是与石峁遗址筑城仪式相关的遗迹。龙山时代在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址中都发现了奠基类遗存,且逐渐使用动物和人作为牺牲。但石峁遗址所使用的牺牲之重要、数量之众多,远远胜于龙山时代的其它城址。

  戴向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发表了题为《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与社会》的演讲,提出近年晋陕高原的黄河两岸一系列惊人的考古发现促使重新审视北方文化区史前末期社会的演变情况。仰韶时期聚落间和聚落内没有出现等级差异。从庙底沟二期到龙山前期,不同社会群体间竞争和冲突的加剧。龙山后期以石峁遗址为代表在晋陕高原的黄河两岸形成了规模级差明显的聚落群。石峁与陶寺类似,是紧接陶寺之后在北方地区出现的最早的国家政体。

  宫本一夫(日本九州大学) 指出,中原青铜器的起源要追溯到陶寺遗址出土的红铜铃、砷青铜齿轮形器和砷青铜容器口沿残片,这些铜器很可能来自赛马-图尔宾诺文化。赛马-图尔宾诺文化也可能通过蒙古草原亚腰形墓葬的人群传播到石峁。石峁和陶寺青铜齿轮形器、铜铃和青铜容器是在当地开发出的青铜器。

  邓聪(香港中文大学) 谈到石峁城址发掘出土的两件龙山晚期玉牙璋。石峁牙璋风格与二里头文化牙璋显示有一定直接的关系。部分石峁牙璋被形容具有水牛角的扉牙,和二里头VM3:4 的牙璋有一定的相似性。从扉牙特征考虑,石峁这种被称业字形鉏牙,肯定是二里头VM3:4 牙璋扉牙的前身。

  邓淑苹(台北故宫博物院) 认为龙山时期晋陕先民对东、西二区玉文化进行了模仿,将齐家文化风格素璧改制成牙璧,将齐家风格玉璧制作为“联璧”。牙璋和有领璧可能是龙山时期石峁先民的创制。掌握墨玉的石峁先民,大量制作、使用牙璋,更将牙璋发展成礼器,发展了扉牙以及“石峁式斜格纹”。

  栾丰实(山东大学) 发表了题为《石峁玉器刍议》的演讲。石峁遗址发现的玉器中,以牙璋、钺、刀、圭和各种璧等五类玉器占据绝大多数,其构成了石峁玉器的主体,因而也最具有代表性。从陕、晋、内蒙三省区交界区域的史前文化看,石峁玉器在当地找不到明确的来源,而与晋南临汾一带的史前玉器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晋南史前玉器又与黄淮下游的海岱地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表了题为《陕北神木石峁遗址植物遗存研究》的演讲。石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包括粟和黍两种谷物遗存,以及冷蒿、草木樨、胡枝子等可用作牧草的植物遗存。石峁文化的生业特点在整体上应该是以农耕生产为主,兼营家畜饲养业。但从龙山时代晚期向夏时代的转变过程中,家畜饲养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陈靓(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发表了题为《陕西神木石峁城址祭祀坑出土头骨研究》的演讲。研究发现,祭祀坑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且不见未成年个体。从种系特征看,祭祀坑头骨与内蒙古长城沿线一带先秦时期的土著居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祭祀坑头骨上留有明显的火烧痕迹,可能与祭祀的仪式或者卸取头骨有关,头骨上的创伤表明龙山晚期陕北地区人群战争频繁发生。

  胡松梅和杨苗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表了题为《陕北神木石峁遗址2012-2013年度出土动物遗存研究》的演讲。系统分类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3 纲7 目10 科15 个属种的145 个个体,包括扬子鳄、环颈雉、草兔、狗、马、家猪、野猪、狍、梅花鹿、山羊亚科、山羊、绵羊、黄牛等。家养动物猪、牛、羊的肉量比例占到了食用动物群的95.67%,表明石峁人除了饲养家畜外,捕猎野生动物也是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

  张弛(北京大学) 搜集旧大陆西部早期传入中国的作物及家畜资料,尝试辨析这些因素在进入中国的初期,也就是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在当时生业体系的作用。小麦对燕辽地区、北方地区和甘青地区则完全没有作用,但绵羊等家畜则对这一地区的经济结构十分重要。河西走廊和新疆绿洲型农业应当是早期西来的中亚农业经济。

  Corinne C. Deibel (美国俄勒姆大学)分析了石峁和新华遗址出土的50 件龙山晚期玉器的材质。分为软玉、蛇纹石、方解石3大类矿石。石峁玉器中88%为软玉、2 件为方解石、1 件为叶蛇纹石。新华玉器中,36%为软玉(均为透闪石)、14 件为蛇纹石、1 件为方解石、1 件为绿泥石。所有石峁样品及新华(除一例外) 样品,均源于白云石矿源,可能为同一产地。

  梅建军和陈坤龙(剑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介绍了石峁遗址新近发掘出土的1 件铜刀、1 件铜镞和3 件铸铜的残石范。其中2件石范所铸的器物可能为环首铜刀、铜刀和有銎铜斧。无损检测分析表明:铜刀材质为铜锡砷合金(Cu-Sn-As),并含有少量的铅(Pb) 和铁(Fe),而铜镞为铜砷合金。同时分析了11 件据称出自石峁遗址的小铜环或环状装饰物,其材质主要是砷铜,也有含砷或不含砷的红铜和锡青铜。由此看来,石峁遗址出土的铜器可能以砷铜使用为显著特征。石峁遗址的考古成果已然在相当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认识,极大丰富了中国文明形成过程的细节。

  本次以“早期石城和文明化进程”为主题的石峁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对2011 年以来石峁遗址考古发掘的全面总结与学术研讨,也是石峁遗址研究与保护中的一个里程碑。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创造新的阐释、传播新的知识。我们相信,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将为石峁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与展示提供新的契机。

  (作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