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黑龙江黑河爱辉知青博物馆景区

  黑龙江黑河爱辉知青博物馆位于黑龙江黑河爱辉区瑷珲镇(今爱辉镇),距离黑河市区约35公里,距离黑河瑷珲历史陈列馆很近。黑河国际公路客运站每天上午有发往瑷珲镇(今爱辉镇)的大巴,打的前往也十分便利。这个景区免费参观。

  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广义上泛指一切有知识的青年,为特定历史名词,指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为止,从城市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少数接受过高等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组织移居到农村,尤其是到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泽东提出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1962年开始有人提出要将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化地组织起来,1964年,中共中央为此特别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为缩小城乡差距,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去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团市委的批准与鼓励,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去农村定居和劳动。上山下乡包括农场(包括兵团、干校)和插队两类。

  前苏联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改变了过去移民开荒的办法,而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此举既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又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在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了苏联的城市青年移民垦荒运动,回来后就向党中央汇报了苏联的做法,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这是上山下乡的起因。

  爱辉所在的黑河市是当年黑龙江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较多的地区之一,他们多来自京、津、沪、哈、浙等地,去向有兵团、农场、林场、农村。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黑河地区曾经接纳过数万名全国各地的知青,他们与当地的农场职工、农民一道参加黑龙江生产建设,这里曾培育了许多知青名人,为了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重要历史,把这段历史用文博语言展示给观众,留给后人,为了弘扬北大荒精神以及北大荒文化,为了曾把青春奉献给黑土地的知青们,从2005年起,黑河市在爱辉镇开始筹建知青博物馆,2009年8月11日正式向游客开放。

  黑河爱辉知青博物馆展出内容共分六个部分:共赴北大荒、闪光的青春、浴火凤凰、苦涩的记忆、大潮落去、两地情。展馆的主要形式除版面文字、图片外,还有图画、场景、雕塑、文物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