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玉带彻底失去实用功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朝玉带

 

  玉带是明代舆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发掘中,明代玉带出土数量较多,从明代初期洪武四年的汪兴祖墓,早中期的鲁王朱檀墓、梁庄王墓、宁王系诸王墓,到明末万历皇帝的定陵、崇祯七年的益定王夫妇墓等,均有数量不等的玉带发现。

 

  明代初期玉带延续元代风格,带銙数量没有定制,造型多种多样,亚字形、葵花形、半月形等特殊形制仍较为常见。从明代早期的永乐年间开始,玉带基本形成定制,虽然玉带仍分双铊尾与单铊尾两种,单铊尾玉带的带銙数尚不明确,但双铊尾玉带的带銙总数已固定为20块,带銙形制也固定为长方形、桃形、小长条形及弧首长方形等几种组合。具体排列正如明代文献所记“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排三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有辅弼二小方。后七枚,前大小十三枚”。即玉带由前后两条组配而成,前带有大小13块带銙,正中的“三台”由1块长方形带銙及其两旁各1块小长条形带銙组成,“三台”的两侧,依次各有3块桃形带銙(“三桃”)、1块小长条形带銙(“辅弼”)和1块弧首长方形带銙(“铊尾”);后带则排列7块长方形带銙(“排方”)。

 

  明代的玉带銙用料较薄,除光素者外,銙面多以减地浅浮雕、高浮雕,多层镂雕及透雕等技法琢纹,装饰有纤细繁密而富于变化的云龙、飞禽、走兽、花草、人物及当时盛行的吉祥图案等。明代早期承袭元代多层镂雕技法,带銙纹饰交叉缠绕、错综复杂,常见云龙、动物、花卉纹饰;中晚期纹饰常区分出上层的主纹与下层的底纹,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开始流行,纹饰极为丰富,象征祥瑞的龙、凤、麒麟、祥云,寓意吉祥的狮、鹿、马、驼、羊、兔、鱼、鹤、绶带鸟等动物,松、竹、梅、灵芝、荔枝、牵牛花等植物花卉,还有训狮、婴戏、臣僚等人物以及花托喜、福、寿等文字。琢纹技法比早期更多样,但纹饰趋于装饰化与格式化,较之宋元,气势上大为逊色。

 

  明代的双铊尾玉带,带围远远大于人的腰围,因此失去了系衣束腰的实用功能,而成为悬浮在皇室贵族或官员腰部象征身份地位的礼仪性服饰。随着满清入关,服饰制度大变,流传了一千多年的玉带也就此销声匿迹。返回光明网首页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