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物因交流而更精彩

  作为中华文明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文物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让文物活起来!这不是一句口号,也绝不仅仅是某个文物保护部门或某位收藏者的责任。当全民收藏成为文物交流的新常态,当文物收藏已升级为大众行为时,全民参与,交流互鉴,是文物精彩活下去的“长生之药”。

  从上世纪 70年代山西省文物商店成立起至今,山西文物交流已走过了40年历程。这40年间,文物交流究竟怎样从三晋大地由无到有并由弱小到壮大成熟?在全民收藏的信息时代,山西文物交流又面临着哪些新的困惑与不解?

  8月28日,由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举办的“2016全国文物艺术品山西交流会”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馆落下帷幕。来自海内外的 100余家参展单位展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 10万多件“宝物”。年年有新意,届届有亮点,已成功举办九届的全国文物艺术品山西交流会,目前已成为全国文物交流的知名品牌,山西文物交流的饕餮盛宴。

  说起山西文物交流,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是绕不开的话题。从上世纪70年代成立初期的文物商店到如今的文物交流中心,40年的风雨历程记载着山西文物交流的历史与变迁。

  山西文物商店40年嬗变记

  文物商店的由来

  山西省文物商店是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伊始的大历史背景下创立的。

  当时就全国而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革”前,我国有京、津、沪、穗四个出口文物口岸,简称“四大口岸”;以1960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社会流散文物的经营管理逐步转向文化部门负责,决定文物商店的性质一律改变为实行企业经营管理的国家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收集社会流散文物的收购站和临时保存所,统一划归文化部门负责领导。

  文物商店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收集社会流散文物,提供博物馆、研究单位和学校作为陈列展览和研究对象;同时提供国内需求,适当组织出口。第三是代表国家办理废旧物资中的文物拣选。至此,文物商业经营体制机制得以理顺,文物商店的工作得以明确,文物流通中的政府管理得到加强。

  从山西来看,虽然没有像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广东、苏州等省市那样成立全国最早的文物商店,但也同样经历了30年文物商业管理的轨迹,遵循了当时一样的政策导向和市场规则。以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为主管机构,以博物馆为支点完成了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文物征购工作;与商业、外贸部门配合,在禁止珍贵文物外流和文物出口创汇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特别在“文革”期间,从1964年开始,以太原电解铜厂(现太原公司)为支点,拣选保护了大量青铜器、造像及数十吨历史铸币,如现存于山西博物院的康生豆、土匀錍及成系列的三晋货币等。

  1978年1月31日,山西省文物商店正式成立。而实际上在正式成立之前,已经筹备了大约两年时间。从1976年到今天,山西省文物商店与国家改革开放同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山西省文物商店因势利导,先后经历了多次更名,也因此形成了文物商店、文物总店和文物交流中心三大发展时期,可对应总结为:创始建设期、市场开放期和转型发展期。

  创建伊始,购销并举,以收为主

  从 1976年至 1992年,是文物商店时期。这一段时期是山西省文物交流工作的创始成长期。

  山西省文物商店筹建之初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全省的流散文物。后来,经省文物局批准在省博物馆纯阳宫专题陈列部开设了对外展销厅。1983年,省文物商店在太原市解放路15号楼开辟了对外营业展销厅,从此结束了多年没有自己的营业场所的局面,给文物商品的购、销业务带来了实质性重大变化,促进了商店的经营发展,省文物商店的库存也逐年增长,资本也开始陆续累积。在1986年国家文物局在湖南召开的全国文物商店工作会上,山西省文物商店的建店经验、购销模式和经营业绩得到了一致好评。

  1987年是文物交流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国家取消了文物出口“四大口岸”,要求所有文物上缴文物收藏单位。

  当时省文物商店自天津口岸获得数万件的文物库存,加上此前收购的文物,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库存家底和以瓷器为主,辅以玉杂、木杂、铜杂、刺绣、书画的藏品特色,为商店完全走向自收自支体制后的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则是山西省文物商店真正站稳脚跟走向市场的时期。当时立稳脚根的山西省文物商店,向全省东南西北四维放射。在文物收购方面,在全省大部分县市都建立了文物收购网点。在销售网点方面,省文物商店在云冈、华严寺、五台山、晋祠、双林寺等旅游景点设立了代销分店。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设立了文物代销店。以上这些文物收购销售点的建立,不仅在我省社会流散文物的管理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也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山西省文物商店时期,经营模式采取购销并举、以收为主的原则,不仅与全国许多兄弟文物商店交流了大量民间传世文物,还主要为博物馆等收藏单位提供了大量馆藏。特别是分别于1980年和1986年收购的春秋虞候政铜方壶和元代王渊《桃竹锦鸡图》,当年都及时移交到省博物馆,均被国家文物局确认为一级文物。

  多渠道经营,山西文物交流走向市场开放

  1992年11月,山西省文物商店正式更名为山西省文物总店。顾名思义,这一时期,省文物总店以省内重点市县、重要景点建立的征购点、代销点,形成社会流散文物征购销售的全省格局。并以文物内销市场开放为契机,经历了多渠道经营的奋斗历程。

  从1992年到2009年的山西省文物总店时期,是山西文物交流的市场开放期,也是山西省文物交流的快速发展期。

  在山西省文物商店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的全省文物购销网络在这一时期初得到快速发展。总店还积极参加省内外一些大型展销活动外,在 1992年和 1996年分别参加了在澳门和香港等地举办的大型文物展销会,首次出现在了国际舞台上,促进了外界对山西的了解,加深了与全国乃至海外的合作与联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国内文物走私、盗掘活动泛滥,文物市场的法律监管难度加大,乍一开放的民间文物流通市场在经历短暂的繁荣后,进入市场动荡调整期。山西省文物总店于1994年基本收停了省内文物征购和代销点,并对全部库藏文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清产核资,整理了文物库房。为市场营销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后,山西省文物总店在经历承包制等经营模式的尝试后逐步摸清了文物市场的新脉膊,2005年以后,总店将发展目光盯向市场,以库存为支撑,以市场为先导,走遍全国市场。同时加大了库藏商品的科技保护力度,在经营过程中,建立了文物征集、库房管理、调用销售的一整套业务工作流程。期间,还向中国财税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等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提供了大量馆藏,较好发挥了文物商店主渠道职能。

  打破单一文物买卖模式

  2009年,山西省文物总店更名为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标志着山西文物交流进入转型发展期。该中心打破单一的文物买卖模式,以举办和参与全国文物艺术品交流会、竞买会为契机,面向全国进一步扩大文物艺术品的交流合作,在文物征集、社会服务、文物保护等方面逐步走向规范化运行。

  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成立至今,在继续抓好文物经营业务的同时,在藏品信息化建设、库房安全建设、专业人才招聘、文物普查及藏品有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特别是在为博物馆提供馆藏方面效果显著,建立了政府采购模式。

  2013年至2016年,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全程开展了中心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2014年建立了中心宝友文物商品管理系统,完成了6万件文物的登录和报送,成为全国参与普查最早、调查数据最多的国有文物经营机构。2014年,中心成为山西博物院和山西中医学院博物馆两个国有博物馆文物征集项目的单一来源采购供应单位。2016年,开展了《帽美如花 童年记忆》专题展,首次尝试从销售文物向销售文化的转型。

  从2008年开始,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开始举办全国文物艺术品山西交流会。如今,在省文物局、省城各博物馆和收藏协会等广泛支持下,全国文物艺术品山西交流会已经形成品牌,成为山西文物艺术品流通领域及广大收藏爱好者期待的文化盛会。

  从山西省文物商店到如今的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的变迁,是新中国成立后山西文物交流历程的缩写。在全民收藏的时代,让藏在库房的文物重新走出来、活起来是人们关心的话题。文物的交流就是文化的交流,通过与其他文博单位或收藏者的“联姻”,把本土发掘的出土文物“请出”库房,让精美文物进入国内各地的文化艺术品殿堂,把“死”文物变“活”,实现异地共享,促进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这无疑是文物的真正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