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讲“市场价值”

  “马上要回国了,终于可以买点有武汉特色的礼物留给美国同学。”昨天,芝加哥的武汉留学生李宁在亚马逊网上拍下一组武汉叶画。而作为“店主”的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成为国内首个在亚马逊网上“叫卖”非遗产品的企业。(《武汉晚报》 8月24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而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以及56个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都显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种类或世界独有,或世界第一。所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人必须为之。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在很多年轻人眼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性对应的是“过时”,文化性对应的是“土气”,保护和传承就更谈不上了,年轻人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忽视和不懈十分让人担忧。由此观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通过理论性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化、市场化也许是值得一试的探索。

  正是本着这样的考量,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率先尝试讲求非遗产品的市场价值。公司整合了长江流域19个省、直辖市的非遗精品项目,签约300余位非遗传承人,自主研发的63大类产品,并创建了全国首家非遗综合性服务平台——长江非遗网,为大众提供非遗藏品购买及定制、非遗培训等综合性非遗服务。目前该公司的年销售额达千万元。

  可以说,武汉非遗公司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这条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场钩挂,显然成功了一半。而且从中可以发现,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放下“清高”的身段,走入市场,回归民众生活时,民众才会慢慢开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奇、传播、保护与传承的过程,而这直接契合了非遗工作所追求的目标。所以,非遗产品只有成为广大民众的自觉消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既保留其民族文化性,不过分的创新、不“趋利媚俗”,也要体现其群众性,不“高高在上”、不远离市场。只有研发出兼具“原汁原味”和“贴近生活”、“呈现历史”和“面向未来”的非遗产品,打开市场、赢得受众,才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最终实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