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前几天,成都举办“非遗小传人”公益讲堂,让180位“非遗小传人”及家长见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浣花溪畔织机声”的蜀锦,到拥有一百多种针法的蜀绣,从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漆艺,到每年都会举行盛大典礼的都江堰放水节,蜀锦、蜀绣、漆艺、都江堰放水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也让平常习以为常的大人们啧啧称奇。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到底有多远?其实已经有地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更多的民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更多的民众,因为只有根植于民众的沃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汲取更多的养分,才能代代相传下去。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很多是以声音、形象或者技艺表现出来的,且其大都通过口口或者口身相传,诉诸于视听而疏于记录,比如捏面人、编竹器等,大多通过言传身教或口口相传,才得以传承,因此相对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脆弱,一旦中断后很难恢复再生。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代代相传流下来的珍贵文化资源,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时间长、传承人收入低。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技艺,一些年老的传承人因为身体等各方面原因,难以独自支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担。加上我国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一些地方政府负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支持力度不大,导致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即将消亡、传承后继无人等窘况。

  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政府当仁不让成为主导力量,挖掘、整理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政策、资金等层面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倾斜,引导更多的民间力量关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比如成都市就给与一些年轻人一定补助,帮助其学习、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使得成都面人、成都糖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实际上,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应该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到更多的普通民众中,成为让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节目。因为只有根植于普通民众这块沃土,艺术才有巨大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如此。跟很多传统戏曲一样,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等兴起,川剧一度濒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经过改造、精简,川剧变脸走进更多的普通民众,从高高在上的舞台,走向了茶肆、街头,使得川剧不但得以传承,更得到极大的发展——变脸甚至成为川剧的代名词,更成为四川的一张文化名片,熠熠生辉。

  看起来高大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就是我们身边捏的面人、糖画,唢呐吹出的曲子,过年老人给的压岁钱,银针刺入穴位的手法,更是我们的灯会、端午的龙舟会、婚丧嫁娶的仪式,甚至是我们熬汤的秘密、做菜的技艺。这些走进普通民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融入我们日常的生活,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