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金沙体验楚人的世界——湖北九连墩楚墓精品文物金沙开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彩漆龙蛇花瓣盘豆

 

  8月20日,作为继去年暑假“霸:迷失千年的古国”后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的又一个“重要考古发现系列展览”,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九连墩的故事——湖北九连墩楚墓精品文物特展”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

 

  九连墩1、2号墓是2002年的重要考古发现,其车马坑是全国迄今为止楚墓中发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且最壮观的车马坑,两墓共计出土了包括青铜礼器、兵器、漆器与玉器等文物5000余件/套。本次展览精选了142件文物进行展出,其中更是不乏青铜编钟、青铜升鼎、龙耳漆方壶、漆木匜形杯与三人踏豕玉坠饰等珍品文物。

 

  穿越时空 重回楚人的世界

 

  走进展厅,便可看到一个巨幅动画。在动画中,穿越历史迷雾而出现在观众面前并引领观众进入展厅的正是九连墩战国古墓1号墓与2号墓的主人——一对楚国贵族夫妇。布展团队为这对夫妇专门设计了造型各异的Q萌漫画形象,有持剑披甲的将领形象,有着长袍配玉饰的大夫形象,也有着纹饰繁复的华美衣物并端坐抚琴的贵族妇女形象。

 

  而这些造型各异的Q萌漫画形象,可以说是观众进入楚人世界的重要密码。据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助理王方介绍:“我们想借助两个可爱的墓主漫画形象,从趣味性和科普性出发,激发观众对楚国历史的好奇,引领观众一步步地体验并理解楚人的世界。”

 

  本次展览的核心部分正是以九连墩战国古墓出土的器物为线索,从两位墓主人的第一人称视角出发而层层推进,分为“我们是谁”“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信仰”四大部分,为观众细致地呈现了楚人世界的方方面面,包括用鼎制度、兵器甲胄、琴瑟钟鼓、服装配饰等。

 

  红黑经典 构筑楚风空间

 

  据史籍记载,楚人认为自己是日神的远裔,火神(祝融)的嫡嗣,因此崇日拜火,而日与火皆为赤色,故楚人尚赤尚红。

 

  本次展览展厅的主色调以红色为主,展墙上暗红与鲜红交错,层次分明,醒目异常。同时,在展厅南北两侧展柜上方悬挂着4组或红底黑纹、或黑底红纹的帷幔,图案古朴素雅。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黄玉洁表示:“为了让观众对当时楚人生活有更直观的了解,策展人员根据每部分的内容为4组帷幔分别配了战国时期漆器或青铜器上的车马出行图、攻战图、宴乐图与鼎俎祭祀图。”红与黑的经典搭配,彰显了展厅的不凡格调。

 

  在展厅中央专门为观众特意搭建起一个用于社教表演活动的公共空间,名为“楚风体验堂”。观众耳熟能详的楚国传统乐器的复制品,如青铜编钟、虎座鸟架鼓与楚瑟都被放置在“楚风体验堂”中进行展示。据了解,展览期间,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社教团队会在“楚风体验堂”举办“楚风雅韵”体验系列活动。届时,观众可在此聆听到《流水》、《神人畅》与《潇湘水云》等古琴名曲,体验编竹简、诵《楚辞》,也可以在此着楚服、习古礼。观众通过体验这些原汁原味的“楚式”生活,仿佛穿越了一条时光隧道,直达2000多年前的楚国。

 

  新技术护航 展示华美楚国漆器

 

  只要了解楚国文物的观众,都会知道楚国造型奇绝、色泽夺目的漆器;而了解文保修复技艺的观众,也都会知道由于漆器对保存微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要求极高,楚国漆器不仅难于保护修复,也很难公开展示。

 

  据了解,共有26件精美的楚国漆器在本次展览中亮相,其中不乏龙凤蛇纹漆圆盒、漆木雕动物座屏、彩漆龙蛇花瓣盘豆与一系列仿铜漆木器等珍品。而为了确保这批珍品能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文保人员尝试运用了多种新方法。

 

  据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研究部陈丽琴介绍:“我们将大多数精美的漆器放在独立展柜中展示,独立展柜中安装了进口的恒湿机和灯光时控开关,以满足文物保护和展示的要求。同时,在展厅内安装的无线监测终端能够将展厅的光照、温度与湿度等数值实时传输至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以便文保人员查看和调控。”看似简单的展览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含量。

 

  科技互动 趣味与学术并重

 

  该展览除延续金沙遗址博物馆一直以来的微信语音导览、306°全景导览外,更特别制作了“九连墩互动游戏科技导览”。该导览是一个基于精准位置的导览和互动平台,设计了“回到周朝你是谁”“成语故事猜猜看”“文物巧妙答”“编钟奏乐”“战车冲锋”5个互动游戏。

 

  此外,为了满足观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展览还创立了“九连墩知识平台”,该平台根据展览各单元的内容设置知识卡片,并对重要内容及展品进行论文推送,观众可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或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访问。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