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草原的骨器时代和玉器的起源浅谈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有玉文化的国家,草原文化的骨器时代也是世界上仅有的,新石器中晚期草原先民用原始砣机制作骨器,为中华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后期产生巫玉和王玉的前提。草原文化骨器博物馆,经过十多年的收藏、整理、研究,现对远古的骨器与玉器之间存在的关系作粗浅的分析。望能解开一些远古玉器的千古之迷。

  1、人面器

  人类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期后,进入新石器时期,随着草原各个聚落的不断的壮大和人口的增多,聚落之间经常为争夺狩猎区和食物发生打斗,聚落是否强大是以聚落内人口的多少来决定的,为了使聚落人丁兴旺,原始的对生殖器的崇拜便产生了,巫师们为了更好的与生殖的神灵勾通,又赋予于直观生殖器崇拜的神灵以人面,在我国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原始遗存中,经常可以看到岩画、石器、玉器、陶器上有各种人面和类人面的刻画。在草原文化骨器博物馆收藏的人面女阴合体摆件,就是证明人面器是原始生殖崇拜的神的证物,人面器的出现是原始神学的开始。

  2、中华第一龙为何是圈曲的

  红山文化的C形龙,被定为中华第一龙,对它为何是圈曲的C形众说纷纭,而骨器馆所收藏的O形骨龙和O形骨咬尾蛇,和C形骨耳环等(图一)都与中华第一龙圈曲的身体近似,特别是O形骨龙挂饰,与C形玉龙十分相似,也有高高的脊鳍,中间有象鼻形对孔,只是O形骨龙咀部较短,本馆认为C形玉龙受早期O形骨龙的影响,早期O型骨龙受骨头横断面材料的限制,所以中华第一玉龙身体是圈曲的。

  3、玉箍形器和玉管形器之谜

  玉箍形器是红山玉器中最让人费解的一种器形,远古的先民制做一件玉箍形器,十分的不易,里面必定倾注了先民莫大的希望与寄托,才有恒心完成此物。远古时期妇女分娩时是没有任何医疗手段帮助的,完全靠自然分娩,经常有妇女在生子的过程中,孩子卡在阴道中或生不出来,而造成母子双亡的情况,对这一现象原古人十分畏惧,认为是神灵在做怪,才造成这出生的通道有时通畅有时不通。于是巫师让工匠做成我们现在见到的喇叭器状的玉箍形器,来代表人出生的通道,每当有妇女分娩时,巫师就领着族人对玉人面器,和玉箍形器,进行祭拜,乞求神灵保佑生子的通道通畅,玉管形器也应是此作用,红山陶器中也有无底箍形器陶器。早期骨器时代期盼生子顺利的祭拜物,是用骨头做的骨人面器和骨管形器,有些骨管上刻有符号(待研究)。

  4、玉璧、玉琮、玉璇机之谜

  玉璧、玉琮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遗存中都有发现,在《周礼》中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从这段记载可知在距今三千年左右周代,璧和琮是祭天的礼器,但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璧和琮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在骨器馆收藏的生殖崇拜器,一阴四阳骨器(图二)是草原骨器时代的精典器,它代表了草原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力,它与一位藏友收藏的玉制一阴四阳骨器十分相似(图三),而玉制的一阴四阳又与玉琮类似,本馆认为早期的玉琮应是生殖崇拜的祭祀器物,由骨质的一阴四阳演化而来,中间的孔代表女阴,四个角代表祖,而良渚文化的玉琮多装饰有神人面,而神人面代表的是生殖崇拜的神,这进一步证实了早期玉琮是生殖崇拜器,我国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玉琮的琮是由王字和宗字组成的,而宗字又和综合的综是同音字。我们在仔细观察良渚文化的玉琮,它原来是一件生殖崇拜器的综合体,看上面,它表面上有一个玉璧和四个祖,看侧面,它有代表生殖崇拜神的类人面,从内孔看,它有代表人类出生通道的玉箍形器喇叭口状光滑的内孔。我们不得不惊叹,六千年的先民竟然有如此的智慧,将这四种生殖崇拜器融合到了一起,远古的先民也应该叫他玉宗。

  可见我们中华文明的语言也是有传承的。到周代时人们已忘了璧和琮的最初用途。同样的道理可以推断玉璇机也是生殖崇拜器,一阴三阳的演变体(待研究)。

  玉璧玉双联璧,在《骨璧与生殖崇拜》一文中已说明,其与本馆所藏的一阴二阳骨器,一阴四阳骨器是有联系的,骨璧中间的孔代表女阴,双联骨璧也是如此,玉璧比骨璧大是因为骨璧受骨料的限制,小骨璧也是原始的一种货币。追寻玉璧的源头应起源于草原骨器时代的生殖崇拜器骨币。

  草原先民为了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将骨质的祭祀器物换成了不易加工但更加美观的玉质祭祀器,从而产生了中国玉文化的巫玉,后来出现了阶级等级又有了王玉,我猜想中国第一块玉应产生在六千年前的草原制骨工匠的手中,而且一定是与生殖崇拜有关的玉器。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