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黑釉双系凸线纹罐窑口考证

  黑釉双系凸线纹罐,出土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金代烧制,为国家一级文物。以其稳重端庄的造型、华丽富于变化的釉色、精致巧妙的制作工艺作为山东省文物精粹多次赴国外展出。

  此罐通高20.1厘米,口径14.1厘米,腹径19.40厘米,足径10厘米,重1.78千克。圆唇外卷,广口,高直颈稍微内敛,圆肩,颈肩之间对称置片状双耳,弧腹,下腹圆收,小圈足。釉色黑褐、光亮,外施釉至足,内施釉至口沿下。内外露胎部位施棕黄色护胎釉。双耳和腹部饰有凸线纹,腹部饰65条,劲利匀顺,呈金黄色。白灰胎,细密坚硬。罐体斑纹多样,釉面呈色不同,口沿部釉薄处呈棕黄色,底部釉厚处呈黑褐色,均极亮润。黄与黑的过渡部分形成流畅绚丽的兔毫状流纹。腹部凸线纹之间的棕黄色色斑深浅不一,贯穿上下,如高山流水,变幻莫测。(图1)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1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藏黑釉双系凸线纹罐
 
  唐宋以来民窑瓷器的北方产区以河南、河北为主,有巩县窑、磁州窑、扒村窑等窑口,其中,河北磁州窑是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一带,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进入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磁州窑因器形和纹饰民间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北方各地纷纷仿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在今晋、冀、鲁、豫地区多有分布,诸如河南鹤壁窑、修武当阳峪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等,都曾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的瓷器。而其中鹤壁窑尤为重要。早在1955年4月,陈万里、冯先铭二位先生就曾考察过该遗址,并在1957年第10期《文物参考资料》上发表了《鹤壁集印象》,其间特别指出,鹤壁窑烧瓷范围之广,“在河南修武当阳峪、禹县扒村窑及邻近的安阳观台窑之上,实为河南最重要的古代(自宋至元)窑场之一”。[1]

  聊城古属《禹贡》兖州之域,秦属东郡,汉承秦制,三国属平原郡,唐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宋属河北东路博州博平郡,金承宋制属山东西路东平郡博州,元代属东昌路,明属东昌府,清袭明制,民国时归山东省东临道,建国后先后属平原省和山东省。

  由于聊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所以民间日用器多以使用周边磁州窑、淄博窑、鹤壁窑烧制的瓷器为主,而黑釉双系凸线纹罐这种器型又同见于鹤壁窑与淄博窑,故而为淄为鹤值得一辩。

  鹤壁窑,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故称鹤壁窑,亦有称鹤壁集窑。始烧于唐代,历宋、金而终于元代。明代嘉靖时期《彰德府志》中有记载:“瓷窑场,在鹤壁社,取土作器,入冶成五色,不假丹青,古称日出万贯者。今废。”幸在建国以来文物工作者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尤其是2009年鹤壁市文物工作队《鹤壁窑》一书的结集出版,为鹤壁窑瓷器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目前研究成果,鹤壁窑经唐、五代发展缓慢的初始期经北宋迅速发展时期,终于在金代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釉色最全,其中黑釉工艺尤为精湛,黑釉釉面晶莹光亮,并带有美妙的窑变装饰。鹤壁市文物局文物工作队的专家王文强先生语:“早在唐代,鹤壁窑就生产黑釉瓷器,黑釉中出现了无规则的自然窑变现象,在黑色釉中杂以或赭或棕的小斑点,给人不同色泽自然熔融的美感。到了宋金时期,这种自然窑变的规律,为鹤壁窑工匠所掌握,烧出了黑釉中带褐斑的窑变瓷器。其斑纹多样,有的透出兔毫状黄棕色流纹,有的布满了油滴似的银灰色小斑点,还有的呈现出铁锈花花纹。黑釉凸线纹罐上出现的酱斑也很别致,腹部凸线之间的酱斑,如行云,似峰峦,变幻莫测,令人遐想”。[2]在器物装饰上,刻、划、剔、印、绘、凸线纹、贴塑、镂空等技法的出现也标志着鹤壁窑装饰技法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王文强先生所说的“兔毫状黄棕色流纹的黑釉褐斑的窑变瓷器”的特征非常符合我馆馆藏的黑釉双系凸线纹罐。同时,更令人振奋的是鹤壁市文物工作队编写的《鹤壁窑》一书中提到在1963年、1978年、1997年对窑址发掘中出土了黑釉双系凸线纹罐。其在胎质、釉色、窑变、器型上亦与我馆的黑釉罐极为相似,高直领、小圈足、尤其是那细劲笔挺的金黄线,两相比对,更给人以“同其族类”之感:(图2、图3)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2 《鹤壁窑》所载出土黑釉双耳凸线纹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3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藏黑釉双系凸线纹罐
 
  据该书研究所得及我们对实器的反复观察,凸线纹这种装饰技法是利用工具在半干的坯体上修(压地起阳)出瓦垄状的凸线,然后施黑釉。由于凸线部位挂釉较薄,接近胎色,烧成后呈褐黄色或黄白色。该窑又每每于内外壁露胎处加施棕黄色护胎釉,更强化了这种黑里透金的富丽效果,也正是借着这种独特的烧制工艺表现出了与淄博窑烧制器皿的大不同。

  淄博窑,在山东淄博。亦称“博山窑”。始于汉朝。北朝时烧制青瓷,有青黄、青褐等色。唐代盛烧黑釉瓷,釉质晶莹滋润、色黑如漆。宋代烧制白瓷、黑釉陶等,黑釉陶以“雨点釉”和“茶叶末釉”名传于世。金代产白瓷和白釉黑花、黑釉、酱色釉器等,另有黑釉白线纹器,称“粉杠”,为宋金时期最富特色的品种之一。(图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4
 
  此罐为国内著名的陶瓷鉴定专家丘小君先生参加《寻宝——走进淄博》节目发现的, 丘先生对器物描述如下:“高20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10厘米。直颈,双耳,长圆腹,圈足无釉。器身自肩部垂直向下至底饰多条凸起的白色线条纹。此一工艺为宋代磁州窑系黑釉器所流行,是用立粉的方法旋施白色线,其高出胎体的线纹在通体施黑釉后,于熔融中分离,露出白色筋线,形成黑白分明的奇观,线条刚劲有力,并给人以动态的视觉效果。此件胎薄体轻,黑釉光亮异常,近乎刺眼,烧结温度高,下腹有垂流黑釉似琉璃的泪痕。黑釉坚硬,密度大,色如黑漆般光亮耀眼。其胎质为白色,细腻。器内满施光亮的黑釉,里心有一圈叠烧痕,为利用匣缽加烧一件小件器于罐内而致,世界各大博物馆及收藏黑釉器者皆有磁州窑系的同类器,但淄博窑凸白线罐却属稀有罕见。故寻宝走进淄博所选出的此罐当仁不让地走上淄博国宝的宝座。它的工艺精湛,尤黑釉耀眼光亮,在同类磁州窑系中鹤立鸡群,具有鲜明的窑口特点,不愧为淄博窑的骄傲”。[4]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以下几点不同:

  一、淄博窑凸线纹制作工艺是在胎上立粉作杠然后挂黑釉,烧成后在杠突处便露出白色的线条来,由于立粉作杠所以凸线较粗且边界分明,而鹤壁窑是在半干的坯体上修(压地起阳)出瓦垄状的凸线,相对而言这种技法要比淄博窑的立粉法边界上整齐许多也流畅许多。

  二、鹤壁窑釉色多以黑褐为主且釉厚薄处颜色不同,过渡部分有棕黄色兔毫状流纹。淄博窑釉色多见漆黑、光泽强烈且少变化。看上去鹤壁窑黑釉器黑中闪黄,而淄博窑器黑中泛乌,釉面光亦一润一刚,诚如清乾隆三十七年重立《柏灵桥》碑记中所言“……时人因其法,成夫器,火助之发晶莹色……”。

  三、鹤壁窑烧制的黑釉双系凸线纹罐器内施釉多至口沿或颈下,淄博窑则器内满釉,内心或有一圈叠烧痕。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虽然在器型上两个窑口此类产品比较相似,但在釉色、窑变、凸线纹制作工艺等技法上却泾渭分明。由此我们也可以初步认定我馆馆藏的黑釉双系凸线纹罐为金代鹤壁窑烧造的精品佳作。

  参考文献

  [1][3]  鹤壁市文物工作队,鹤壁窑[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165,070,071,072

  [2]     华夏收藏网,“和光同尘,分外妖娆”的鹤壁窑,http://news.cang.com/info/134420.html

  [4]     丘小君先生博客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