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考古学报》创刊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学术研讨会现场
8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社《考古学报》编辑部在北京举办“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纪念《考古学报》创刊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以纪念《考古学报》创刊80周年为契机,围绕“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这一前沿话题展开研讨,回顾中国考古学走过的辉煌历程,立足当前中国考古学研究面临的问题,站在理论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中国考古学未来发展的理论基础、实现路径、预期目标等学术命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考古学报》副主编冯时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学者刘庆柱、王巍、王世民、陈淳、方辉、戴向明、朱凤瀚、易建平、杨建华、李水城、曹兵武、刘建国分别就各自的研究领域结合大会的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考古学界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考古杂志社社长洪石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研究员在讲话中指出,考古学者眼中要有历史。虽说考古学研究的是过去的遗迹遗物,但是考古学者要看到过去的生活,并通过过去人的生活,进一步研究不同的人,不同的族群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考古的角度来研究历史,从而为历史研究提供可靠的、翔实的资料。王巍先生回顾了《考古学报》的创刊历程、办刊宗旨,并结合当今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实事求是地评价了《考古学报》在中国考古学界的历史地位。他指出,《考古学报》在考古学术研究中要充分发挥旗舰作用,学报的编辑同仁要在怎样发挥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引领、示范和促进作用等方面多做工作。
冯时先生在致辞中回顾了《考古学报》的创刊过程,认为中国考古学有着优良的学术传统。他回顾了中国的老一辈考古学家在很早以前关于中国历史学与考古学辩证关系的论述。冯时先生说道,中国老一辈考古学家在很早以前就认为中国考古学本身有着哲学的基础、历史的根据,科学的训练,实在的设备,田野考古的责任就是用自然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给史学家们采用。历史学与考古学本来是分不开的事情,与史学绝缘的考古学是不能有多大进步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学报》主编刘庆柱研究员在主题发言中,从学科划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理论内涵等角度出发,阐明了对于历史学与考古学相互辩证关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考古学是中国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本身分为多种种类,考古材料作为物质文化具有特殊的作用,考古学可以提供出更多的传统文化的基因,从而为解读历史的不同侧面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复旦大学教授陈淳在发言中强调,中国考古学的学术定位是“重构历史”。为了将支离破碎的考古遗存化为可信的历史知识,中国考古学应当努力以问题为导向,注重细节信息提炼,以严谨的逻辑推理来整合各种信息和证据,并在文献的助力下更好地完成中国古史的重构。在陈淳先生看来,中国的先秦史学由于文字资料的贫乏,这段历史的重构要尤其依赖于考古学的探索。中国考古学研究除了将器物和遗迹的研究来补充文献以外,还要尤其注重大历史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考古学研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流的学术期刊应当在这方面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会议认为,考古学的诸多问题是在历史的观念的启发下产生的,而考古学研究对于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本次会议既有对考古学学术史的回顾、考古学基本概念的分析,又有对于历史学与考古学关系的研讨,也有对于考古学使命前途的展望,还有一些关于早期国家起源、国家定义等方面的研究论述,以及一些考古学新技术的介绍,内容丰富精彩。会议达到围绕历史学视野下探讨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目的。历史视野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民族文化的特点。中国有几千年连续不断的文献史,而中国考古学不可能抛开这些材料不顾。中国考古学者要充分发挥历史文献的作用,进而更好地展开考古学研究,这是中国考古学自身的特色。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进而实现考古学的最终目的,这是与会学者的共识,当然这个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是每一位考古学者的重大使命。
链接:《考古学报》简介
《考古学报》是中国考古学的权威学术期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考古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大型考古学季刊。考古学家李济、夏鼐、王仲殊、任式楠、徐苹芳曾先后担任该刊主编,现任主编刘庆柱,副主编冯时。
《考古学报》主要刊载田野考古的发掘与调查报告、考古学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考古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论作。
《考古学报》的前身是1936年创刊的《田野考古报告》,1947—1949年名为《中国考古学报》,出版第2—4册。1949年之后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第5册。1953年改名为《考古学报》,并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题写刊名。初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仅出版一期,1973—1977年为半年刊,1978年复为季刊。至2016年7月已出版202期。
八十年来,《考古学报》刊登了许多重要的田野考古发掘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进步,为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