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乡宁清代古戏台——拂去百年尘埃展露世人眼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日前,一座几乎淹没在杂草丛中的清代戏台,最终被拂去百年尘埃,展露在世人面前。墨书的脊板题字告诉我们,这座戏台最初创建于(1754)乾隆十九年,距今已有262年的历史了。文物工作者表示,这是乡宁迄今发现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整体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戏台。

 

  这座戏台位于乡宁县昌宁镇龙门村三义庙内,整体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现存有戏台、正殿、西侧殿等。戏台高约7米,深宽各9米左右,台基高约一米,座南朝北,进深三椽,四檩无廊式悬山顶建筑,灰板瓦筒瓦覆盖屋面,直筒花脊。戏台内壁之上绘有壁画,因年久脱落,不能辩识。梁架饰黑白红蓝多色彩绘,图案多为云龙纹,色彩炫丽,鲜艳如初。戏台屏风匾额镌有"真幻虚实"四个阳文大字,左上角首题"甲午盛夏"四小字,右下角落款"植题"两个小字。四大字上方有六小方格,彩绘戏剧人物图案和墨书题记,但整体剥落严重,已无法辨认。这一切仿佛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的古戏台,这里曾经笙歌曼妙,余音绕梁,热闹非凡。

 

  戏台檩板墨书题记:" 越乾隆三十九年岁在甲午三月戊辰初一日甲寅吉时竖柱上梁包费经营地主人戊申岁贡韩植丁未相主土木鸠工人韩元台帮工村人”。题记证实戏台建成于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这一年的干支纪年是甲午年,和屏风上的"甲午盛夏"相互印证,证明了主持修建戏台和庙宇的首事人、投资人和亲自题写牌匾的正是戊申年(1788)间岁贡韩植。

 

  这里, 墨书檩板题记中出现两个年号,"乾隆三十九年岁在甲午(1774)","戊申(1788)岁贡韩植”,中间相差十四年,令人费解。唯一的可能就是,韩植当年虽然还不是岁贡,但是已经富甲一方,文学功底和书法水平已经相当了得,名震一方。于是题写了屏风大字。十四年后,韩植中得岁贡,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这块墨书檩板,是在韩植中岁贡之后补题,或者是由后人题写的。

 

  但是,事实上更为神奇的是,这座戏台还有另一块墨书题记。一座戏台,两块墨书梁板,一块木刻屏风题记,三个不同年号,说明了什么问题?蕴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带着诸多疑问,冒着高温酷暑,笔者一行再次来到龙门村,反复考证之后,我们终于有了新的发现。在脊板处,就是距离这块墨书檩板题记约两米高处,还隐隐约约有墨书题记,应为最初的脊板题记。但是由于年久日深,字迹模糊,难以辨认,让人颇费周折。

 

  好在文物工作者的帮助下,借用各种手段,最后辨认出“初乾隆十九年”、“共得银六十三两”、“迄未成功”等字句。这些字迹提供的重要信息就是戏台最初创建于(1754)乾隆十九年,但是由于资费不足“迄未成功”。直到(1774)乾隆三十九年,乡绅韩植“包费经营”,资金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后戏台及整座庙宇才得以建成。

 

  龙门村清代戏台从创建到建成历时二十年,从首次题记到1788年补写的题记中间相差34年。漫长的时空足以证明戏台建设过程中的艰难曲折和创建者的前赴后继孜孜以求。

 

  这座戏台能够较好保存至今得益于村里人多年在这里办学育人和戏曲文化开创的一代儒学之风。龙门村人自古向善向学,崇尚文化,教育后代“世间好事忠和孝,天下良途读与耕”,“欲高门第需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音容虽杳凭霜露,手泽犹存作典型”(韩姓古墓碑语),“祥发文明”承传了数百年。

 

  事实上,这座戏台就是一个多功能“文化中心”,除了唱戏,闹社火,开会,聚餐,更多的时候是办学校。这里从清朝到民国,从民国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直都是方圆小有名气的“公学”,兴办学校的历史大约在200年以上,为龙门村及周边村庄培养了大量人才。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新修了学校,这里世世代代教书育人的功能才算终结,随之文化娱乐、礼佛敬神的活动也越来越少,整座庙宇和戏台渐渐废弃破败,令人惋惜。

 

  龙门村三义庙戏台保存基本完整,是研究清代中期木构建筑和戏曲文化的实物资料,它和古驿道,古墓葬,老水井,老院落,石拱桥,兵站旧址等其它文物遗存一样,是龙门古村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着力保护好这些历史遗存,对于龙门村申报国家级古村落,解放战争兵站旧址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