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

  从中国八千年的陶瓷文化、玉器文化,聊到中国四千多年的铜器文化,原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在19日的上图讲座上不止一次感慨,世界古老文明中,不论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或印度文明,经数千年历史洪流冲击与淘汰都已非原来的文明,“惟有中华民族创造的八千年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不曾中断,并屹立至今。”

  前前后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从事了31年的中华文化推广工作,周功鑫眼里的博物馆更有“深度”,肩负着将中华文化普及化的重要职责。她说,博物馆的藏品是心脏,教育是灵魂,没有教育的博物馆是“没有生气”的博物馆。

  据周功鑫回忆,25岁那年第一次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后,有16年都在做自己最看重的教育工作。首任27年,在她自己看来共做了几件“大事”,其一就是建立了分龄分众的教育活动,“为了做好儿童活动,当时我还到美国去参考,到大都会博物馆去搜集例子,回来以后就设立了活动与创意儿童馆,让小朋友从玩里获得文化的知识,寓教于乐。”

  2008年至2012年,周功鑫出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任职期间,为了开拓年轻观众,周功鑫设计了“故宫周末夜”,引入新科技和多媒材让年轻观众看得有趣味、学得更深,“当时台湾的年轻人都对这些活动很有兴趣。没有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就另有选择。”

  在周功鑫看来,台湾和大陆年轻人都对中华文化很有兴趣,“大陆年轻人有个好处,就是现在每个地方都有博物馆。希望年轻人能够真正利用博物馆学习自己的在地文化,看到整个中华文化从点到面如何积累在每个地方的认识,不同地域的文化,串成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认识。”

  “中华文化悠久、博大、精深,如何让中华民族所创造、积累的中华文化种子广撒人们心田,尤其是青少年,这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周功鑫说,“这些前人的智慧借由方法及长期系统的推广,内化成青少年们的想法与作为,使他们成为有教养、有内涵、有自信的社会中坚,进而创造更祥和的社会与美好的未来。”

  谈及中华文化具体应当如何普及化,周功鑫结合自己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工作经验,为博物馆提供了四点建议:“要因材施教,按对象、年龄、背景等不同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要善用媒材,尤其是对年轻人,需掌握他们熟悉及常接触的媒材,方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内容要作系统化的呈现,打破碎片化的资讯提供;提供长期学习的可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时间慢慢积累。”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