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沟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继续进行

  由宁夏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等国内旧石器专家组成的发掘团队,近日再次入驻宁夏水洞沟,对水洞沟2号地点和1号地点进行考古发掘,以期获得更多的考古收获。参加这次考古发掘的,还有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卧龙岗大学和加州大学等相关学校的博士生、研究生及其他学者。

  本次考古发掘是水洞沟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的第三个年度的工作,将以水洞沟遗址2号地点为中心展开,扩大原有探方面积的发掘,特别是2号地点北侧的T3探方,同时对1号地点进行若干个小探方试掘,目的是想取得更多关于1、2号地点文化层和相关年代的对应关系,取得更多不同文化内涵的年代序列、沉积物及沉积条件、遗迹现象异同等方面的证据,为下一步对1号地点的大规模发掘作准备,从而找出水洞沟人类迁徙的路径和影响不同文化产生的环境背景。

  有别于前几次的考古发掘,此次发掘不仅会针对于水洞沟石制品、地质和孢粉环境和年代学进行研究,古植物种类的考古研究也列入课题。三四万年前,居住在水洞沟这片地域的原始人类是怎么利用植物?原始人依赖什么植物资源生存?有没有经常食用某些特定植物的种子或者其它部位?经过上万年的时光变迁,植被或种子或碳化或埋于深深的土壤之中,时过境迁,还能不能留下蛛丝点马迹,可供科学家们找出有力的证据呢?这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期待。更为值得庆贺的是,此次考古发掘的探方剖面均会保存下来供游人参观学习。

  自1923年发现水洞沟遗址以来,已进行了5次大型的考古发掘,举办了四次遗址发掘纪念大会和研讨会,国内外知名考古专家和地质学家相继前来考察,中外学者在探讨人类演化时都要对这个遗址进行浓描细绘,历史、考古专业的大学讲义甚至中小学历史课本中对这里也都不惜笔墨,水洞沟这片土地印满了中外学者名流探考踏访的足迹,从中国猿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发现者裴文中院士、中国科学院贾兰坡院士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最高科学奖获奖者、“黄土之父”刘东生,就连俄罗斯、美国、韩国、英国等国的院士、学者也都纷至沓来。水洞沟现已成为全世界旧石器时代科学研究的殿堂,也成为一种文化象征,成为宁夏一处引人入胜的旅游资源。

  这次,又有这么多在国内外都有影响的考古专家、学者再次云集水洞沟进行史前考古,堪称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幸事,也将续写水洞沟考古的佳话。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