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儒学需求巨大,但儒学研究甚是萧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齐鲁晚报:您的忧虑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学界的,的确,面对巨大的社会需求,学界在理论、师资、教材等方面似乎存在很大缺口,那么您认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界有何建议和期待?

 

  龚鹏程:例如现在到处办国学院、国学班,可是国学中断或停滞了几十年,如今通晓国学的人有多少?师资何在?教材又在哪儿?真正的研究又如何?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对港台新儒家的介绍与对话,并整理章太炎、熊十力等早期儒者的文集,儒学研究确实奠定了一些基础,也培养了若干人才。新时代儒风大盛,儒学研究其实并无太大进展。没有新学派,也无新理论。因此虽然社会上儒学仿佛热得很,我们内行人却很明白:儒学研究目前甚是萧条。新意无多,学术社群也没什么活力。

 

  而就在集大成者凋谢、中壮辈临近退休、青年学者还不成气候的这个时候,社会对儒学之需求却是空前巨大。要学界提供各式讲员、写各种书。学界根本无法应付,出版社只好大量翻印老书或出版通俗讲论(如张居正、南怀瑾及各大学各名师的讲记),以应时需。这类书,在盗版市场上更多,足证社会需求之殷。

 

  但通俗讲论本来粗浅,内中且多错误。出版社大出特出,无非图其方便,找个人讲讲,录音整理即可成书,不用等学者十年磨一剑。印老书,当然好,可是也往往欠缺学术考虑。如胡适《说儒》原只是一篇小文章,但现在配了图,包装成了一本大书。该文本是有争议的,就一本书而言,其内容亦显单薄。可是学界现今并没什么总说儒家较好的著作,出版社这么做,恐也出于无奈。

 

  现在发展儒学,首先不应在方向路线上争辩,而是沉潜下来好好读书。连四书五经都没通览,却在那儿辩说该不该读经,岂非可笑?在浮嚣的社会风气中,知识人首先要静得下来,深思熟虑,做点理论的突破或文献的掌握。根深自然叶茂,深入了才能浅出,要做社会推广,先得努力钻钻象牙塔。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