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学家孙机的文史纠错——金缕玉衣是贴身的棺材

  “拿起一个杯子一看,第一句话:‘这是真的’,第二句:‘20万’,第三句没有了。”市面上“鉴宝”式的文物鉴定,让文物专家孙机觉得可笑。

  在孙机看来,这种把文物简化为物的作派已经背离了文物研究的初衷,“研究文物是为了研究历史。”

  对文物与历史的关系,孙机有独特的体悟:“现今尊之为文物者在古代多数曾经是日常的生活用品,以其功能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位置,若干重器和宝器也只不过将这种属性加以强化和神化。从探讨文物固有的功能和社会观点出发,他们如同架设在时间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镜,从中可以窥测到活的历史。”

  这段话出自孙机上一本书《孙机谈文物》的作者后记。

  孙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29年,孙机生于山东青岛,1949进入华北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总工会,业余师从沈从文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1955年,孙机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79年调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

  2016年8月14日,在新书《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代文物》的出版沙龙上,孙机先生抛开新书内容,专谈文物界流传甚久、以讹传讹的一家之言:

  中国先民是印第安人的始祖吗?

  持此论者认为,中国先民途径白令海峡和太平洋抵达美洲。证据是印第安人画的兽面类似于中国古代的饕餮纹,有些印第安文字和中国甲骨文很像,商代中国已经能做出能航行到美洲的船。

  孙机:白令海峡冷到结冰可以让人横渡的时候,中国还没有甲骨文;中国制造出帆船是汉代的事情,商代没有帆船,没有帆的船不可能横度太平洋。有人将甲骨文中的“舆”字附会成“帆”,实际上那是“肩舆”的舆。

  玫瑰花纹样是否代表“华”?

  持此论者认为,仰韶文化包括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多种类型,但以玫瑰花为题材的构图,在几乎所有类型的仰韶彩陶中都可见到。中国人称自己为华人,根源就出自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纹陶盆:玫瑰花是“花族”的图腾,“花族”就是华族,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自称华夏民族的由来。

  孙机:图腾的概念来自印第安部族。在印第安部落,图腾不只是一个文化现象,也是一个社会制度,有严格的禁忌。中国古代先民也有动物祖先的说法,但仅止于“说法”,无制度性的约束。中国一直都是宗法社会,同一个姓、同一个宗族内部是不能通婚的。并不像有些说法说的:有了图腾制度才有了外婚制,有了外婚制人类才能够优化,才能够进步;图腾制固然是外婚,同姓不婚同样是外婚制。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国挖了上万座了,没有发现过共同图腾的标志。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一个玉器时代?

  持此论者认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代表着王权、神权的玉器大量出现,并出现一批玉制兵器。这个时期持续了近两千年,可以命名为玉器时代。

  孙机:现代磨玉用金刚砂,中国古代用石榴石,切玉用马尾巴沾水和研磨砂。一块不规则的玉石,不要说把它雕刻成玉璧,就是切成一个平面也非常困难。所以秦想要赵国的和氏璧,说可以拿15座城交换。现代考古挖掘发现过雕玉的刀、刻玉的锥子,但玉石做的生产工具极少。有的虽然像个生产工具的样,但实际是个象征性的东西,是通灵的,和巫术、宗教观念有关系,并不是真正拿它去干活。没有人那么傻用玉器砍树和种地,所以它就不是个生产工具。而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都是针对生产工具说的。

  金缕玉衣是不是衣服?

  孙机:古代最大件的玉器是所谓“玉衣”。中国最早发现的玉衣是河北满城中山王墓。当时还是文化大革命,部队施工,当时考古队员给它起个名叫玉衣,后来就流传开了。实际上,“玉衣”是个错的名。《汉书》里都叫玉匣,有的写成“柙”甚至写成“椑”。古代的贵族棺材是有很多层的。汉代的诸侯得三重,最里头贴身的这件叫亲身之棺,又叫“椑棺”。

  日本茶道是否传承了中国茶文化?

  孙机:中国茶艺最奢华的时代是南北宋之交。现在人喝茶喝的是茶叶,古人喝的是茶笋。茶笋是茶籽在地上长出的芽,只采这个芽中间还没发绿的一小溜。积攒几万个,由壮汉来揉,揉到里面成浆糊。把这个“浆糊”倒到茶模里——茶模有上下两层,有些刻龙纹,有些刻凤纹,上下一对,侧面箍上竹圈。干了之后从模子里倒出来,这是茶饼,有龙纹的叫龙团,有凤纹的叫凤团。

  茶饼穿成串,最贵的一串值几十万钱。当时最便宜的米一升十来个钱。但好景不长,靖康之变,南宋国事衰落,喝茶方法简化。此时,日本的留学僧到浙江天目山,学习了在中国走下坡路的末茶法。中国的饮茶法自元以后有了很大变化,日本茶道一直沿用在中国已趋绝迹的末茶,却一直生产不出中国宋代那样高质量的茶饼。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