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古寺旧貌新生 留百年历史承百姓情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杭州古寺旧貌新生留百年历史承百姓情感

 

  “这里还有我小时候的样子,但是环境改变太大了。”阮秀华站在浙江杭州弥陀寺公园里修葺一新的藏经楼前,望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整洁的石板路,向记者感叹道。

 

  在清末、民国初年,曾是杭州四大寺院之一的弥陀寺,在一百多年的时光中,逐渐被市井浓厚的烟火气所覆盖,空置的大殿和厢房不断有人住进,慢慢形成了一片居民区。在两年多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老旧住宅区。总建筑面积2.96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有372户住户和7家单位。

 

  63岁的阮秀华就在弥陀寺出生,从前住在寺院东北角的厢房里。她告诉记者,当初30多平方的空间里住着一家五口,得和邻居共用寺院角落的一个公厕,烧饭的灶台就搭在走廊的屋檐下。

 

  “以前,外面的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阮秀华站在公园开阔的天空下比划着,现在这些电线已经消失不见。

 

  因此,当听说弥陀寺要改成公园时,虽然对生活了60年的地方感到不舍,阮秀华还是主动要求了搬迁。现在,她已经搬到了“很宽敞,上下有电梯,有卫生间,还有空调”的新小区。

 

  弥陀寺公园处于杭州西湖区北山街道上保社区的辖区范围内。杭州西湖区危改办主任计宏告诉记者,改建后的弥陀寺公园,修缮历史建筑面积3020平方米,绿化景观面积增至约7900平方米,绿化率达51.93%.并且,为了保留弥陀寺的历史风貌,该局在经过方案比选后,专门聘请浙江省古建筑研究设计院设计方案,进行修缮。

 

  虽然修葺一新,但弥陀寺的历史风貌依稀还是阮秀华小时候的样子。

 

  韦驮寺、藏经楼、念佛堂……弥陀寺的主体建筑修旧如旧,完整地保留了从前的特色风貌。修整后的建筑主体端庄素雅,青墙黛瓦。精致的马头墙、木雕上栩栩如生的人物、花草,无不显示出公园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建筑文化。

 

  阮秀华口中“被圈进别人家厨房里”的摩崖石刻,在通过复杂而细致的修复后已经重见天日。这块镌刻于光绪年间的石刻高5米,长24米,现在已经增加了屋顶、护栏,被精心地保护了起来。

 

  “现在不但重新修复了寺庙,还比以前更好了。“穿着白背心、摇着蒲扇的陆乃祺正在公园里遛弯,他是附近社区的居民,新建的弥陀寺公园离其社区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吃过晚饭后,他几乎天天到这里来,吹一吹傍晚的微风,呼吸公园里清新的空气,在新铺的石板路上走上几圈。

 

  早上来打拳,晚上来遛弯……这个家门口的公园极大方便了附近小区居民的生活。

 

  不仅附近小区的居民来,许多游客也慕名而来。在弥陀寺公园巡逻的保安刘岩告诉记者,每天都有游客来这里拍照游览,还有一些做学术的老外对这块摩崖石刻非常感兴趣,经常拉着他问问题。

 

  漫步弥陀寺公园,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人仿佛回到了138年前的古老寺庙,历经沧桑的弥陀寺如今焕然新生,敞开公园的大门迎接游人的到来。

 

  现在,阮秀华经常会骑着自行车,到40分钟车程外的弥陀寺公园转一转、看一看,感受这个百年老寺焕发的全新生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